家 风
“家风”,一般指一种由父母或祖辈提倡并能身体力行和言传身教,用以约束和规范家庭成员的风尚和作风。家风是一个家庭长期培育形成的一种文化和道德氛围,有一种强大的感染力量,是家庭伦理和家庭美德的集中体现。
家风正则民风淳,民风淳则社稷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中华民族历来讲究修身养性、家风传承和家国情怀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纪委六次全会上强调,领导干部要把家风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廉洁修身、廉洁齐家。
今年以来,市纪委进一步强化党风廉政宣传教育,要求大力挖掘衡阳传统文化,讲好衡阳廉洁故事,弘扬家风家训正能量。本期《全面从严治党》撷取4篇家风故事,以飨读者。
罗荣桓元帅出生于衡东县荣桓镇,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一生清正廉洁,严管家人,培育了好的家风,留给后人无穷无尽的精神财富。
严拒大衣皮鞋
1937年9月,平型关大捷,八路军115师缴获了大批军需物资,师供给部给师、旅、团三级首长每人挑选了一件质量好、较暖和的日本军大衣。当战士把衣送到罗荣桓的办公室,罗荣桓说:“我身上已有一件大衣,拜托你把衣送回供给部,请他们分给更加需要的同志。”整个抗战期间,每年冬天罗荣桓都是穿着这件旧大衣,在东北工作期间还是穿着这件褐色的旧大衣,在“平津战役”中多次与傅作义的代表谈判,他仍然穿着这件旧大衣。直到解放后,中央军委规定统一着装,罗荣桓才换上后勤部统一缝制的军大衣。
1942年春节期间,罗荣桓到制鞋厂检查生产、慰问工人。一位班长看到罗荣桓的鞋子破了,便拿出一双新鞋,让他试穿。罗荣桓穿上新鞋走了几步,班长问:“首长,合脚不合脚?”罗荣桓肯定地回答:“合脚,穿起来挺舒服的。”班长诚心诚意地说:“首长,你脚上的鞋该换了,只要不嫌弃,这双鞋就送你了。”罗荣桓听了,连忙把鞋脱了下来,一边拍掉上面的灰尘,一边严肃地说:“不行、不行,我们办的厂都姓公,都是为抗日服务,为大家服务,如果今天到鞋厂来,穿走一双鞋,明天到猪场牵走一头猪,那像什么话?”坚决把鞋退了。
不当部长当园长
罗荣桓妻子林月琴在山东时就在部队组织部门工作,到东北后,因为要照顾生病的罗荣桓,还陪同他到苏联做手术,工作一直没有着落。从苏联回国后,东北野战军政治部组织部把林月琴安排在组织部任副部长。罗荣桓对妻子要求参加工作很高兴,但对她任副部长表示异议。他对妻子说:“你在山东曾做过组织工作,这个岗位对你是合适的,就不要当副部长了吧;可以把部队家属组织起来,办学校、幼儿园。孩子们的教育很重要,我们这一代打了天下,还要他们去建设啊!”
林月琴这位女红军出身的干部,便辞去职务,创办了一所子弟学校。全国妇联领导人蔡畅曾表扬他们为孩子们办了一件好事。建国以后,总政干部部又安排林月琴继续办学校,罗荣桓也很支持。
不能免费坐火车
罗荣桓元帅不仅对自己要求严格,对亲属、子女的要求也非常严格。弟弟罗湘和二哥罗晏清是他当时最主要的亲属。罗湘是黄埔军校毕业,解放前夕,是地方组织某部的干部,在接受解放军整编时,领导机关准备任命他为某部师副政委。罗荣桓闻讯后,认为罗湘还不是共产党员,坚决不能当副政委和部队干部,需要学习,改造思想,于是罗湘被送到军政大学学习。二哥罗晏清与罗荣桓相处甚密,1950年1月陪罗荣桓女儿、女婿到北京,在罗荣桓家住了一段时间,罗荣桓便动员二哥罗晏清回到家乡,在土改中接受群众教育。为防止亲属来京找自己谋个一官半职或提出不切实际的要求,罗荣桓打电话给衡阳铁路局局长,要他劝自己的亲属不要到北京来找,不能免费坐火车。
临终嘱咐
自从罗荣桓病危后,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陈云、邓小平等中央领导人对他的病情都非常关切,指示医院大力组织抢救。1963年12月的一天,罗荣桓在弥留之际,拉着夫人林月琴的手,对这位经过长征的红军女战士说:“我死以后,分给我的房子不要再住了,搬到一般的房子去,不要搞特殊。”然后,又嘱咐孩子们说:“我尽力争取不死,继续为革命奋斗,如果死已经来临,我也决不畏惧,决不发愁。我给你们留下的只是党的事业,别的什么都没有,我的遗言只有一句话,永远跟着共产党走……跟着毛主席走……”
(衡东县纪委 罗国云)
罗荣桓与家人及工作人员留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