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英锋
家长将孩子悉心照顾的宠物螃蟹煮了,递给孩子一只螃蟹腿,嘴里说着“吃不吃,不吃我吃了”,孩子一边撕心裂肺地哭一边接过螃蟹腿,放进嘴里说“香”。这个画面出自近日流行于某短视频平台的一条视频。加上轻松的配乐、搞笑的表情,这条“萌娃搞笑视频”登上热搜。类似的视频还有不少,只是下锅的宠物换成了兔子、鸡、鸭、鱼等。记者注意到,为了拍摄获取流量,一些家长拍下孩子情绪崩溃哇哇大哭的瞬间,甚至故意用言语惹怒孩子或杀了吃掉孩子小心呵护的宠物。
视频内,是“抓狂”的孩子,视频外,则是“抓狂”的家长。一些家长刻意抓拍或制造“条件”拍摄孩子情绪失控后的““出糗视频”“生气视频”等“虐心视频”,消遣孩子,拿孩子取乐,或者把孩子当成吸引流量的营销噱头,暴露出家长法治观念、教育理念的匮乏、错位。
家长拍摄孩子的“虐心视频”无论是出于纯搞笑目的,还是带有营销功利色彩,都会对孩子造成伤害、形成误导,都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未成年人尤其是年龄较小的儿童需要健康、理性、安全的成长环境,需要负责、成熟、文明、靠谱的教育保障。如果家长把恶搞孩子当乐事或商事,经常刺激孩子、折腾孩子或控制孩子,很容易给孩子带来心灵创伤,给孩子的成长之路投下阴影,让孩子的性格出现某种缺陷或障碍。另一方面,家长拍摄发布孩子的“虐心视频”,还涉嫌侵犯孩子的隐私权,可能对孩子的人格尊严构成伤害。
家长拍摄孩子的“虐心视频”,违背了未成年人的身心发展规律,也背离了法定的家庭教育责任和未成年人保护责任。《家庭教育促进法》明确:家庭教育应当尊重未成年人身心发展规律和个体差异;尊重未成年人人格尊严,保护未成年人隐私权和个人信息,保障未成年人合法权益。《未成年人保护法》规定: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为未成年人提供生活、健康、安全等方面的保障,关注未成年人的生理、心理状况和情感需求,不得虐待未成年人或者对未成年人实施家庭暴力,不得有侵犯未成年人身心健康、财产权益或者不依法履行未成年人保护义务的行为。
家庭第一个教育课堂,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个老师,也是孩子的第一保护人。家长应该树立、强化家庭教育主体责任意识,端正教育价值观,摒弃不良的行为和习惯,给孩子做好表率,营造健康的成长环境。相关部门也可依法对一些行事荒唐、教育失范的家长进行训诫或批评教育,并发布一些典型案例,警示社会。短视频平台应针对涉及未成年人内容的视频建立分级发布机制,针对各个年龄段的未成年人建立视频信息发布“正面清单”“负面清单”,加强视频信息审核,对于可能侵犯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视频信息,及时采取屏蔽、下架、限流等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