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兰泽芸
李梅是我的师兄,我们共同的恩师是中国演讲泰斗李燕杰教授。李梅是李燕杰教授引以为傲的弟子,也是我引以为傲的师兄。
在演讲领域,李梅是当之无愧的专家,是实力派人物。无论是理论方面还是实践方面。理论方面,李梅对命题演讲、即兴演讲、面试演讲、辩论演讲,以及演讲辞的写作,都有着专业而精到的见解。而在演讲实践上呢,李梅更是名副其实的“实干派”,时至今日,李梅演讲日记有3142条。他不是在写作,就是在演讲,不是在演讲台上就是在去演讲的路上。李梅演讲最多的一天有五场次。
李梅哪怕已做了3000场以上的演讲,但每次演讲他都依然当成是第一场,他依然用第一场的认真、细致、用心来对待。无论是在政府礼堂,还是偏远乡村的中小学;无论是专家学者云集的高端论坛,还是中小学生学习会;无论是数千人的大场面,还是二三十人的小课堂,李梅都一视同仁、激情澎湃。李梅是真的做到了“君子无众寡、无小大、无敢慢”。
演讲在李梅生命里占据着极其重要的位置——在他的演讲中,有“梅品若梅花香在,骨如秋水玉为神”的意境;有“风卷海浪花万朵,雁上晴空诗一行”的风景;有“倚马千言妙语多,双唇启合法无边”的功力;也有“心事浩茫连广宇,才高八斗似高台”的底蕴;更有“老凤苍亮言九鼎”的醇厚,“雏凤清脆开万罨”的鲜亮。
李梅就像一位漫漫演讲征途上的愚公,用自己的坚韧不拔和义无反顾去践行自己的演讲梦想。他知道,任何成功都不可能不请自来。他说:坐等成功,就像是一个望着月亮变成金子的傻瓜。
他认为光有演讲不行,还要著书立说,正如他所说的:读尽世上所有书,不见铅字一篇文。犹如开花不结果,蜜蜂箱中不酿蜜。目前他已经正式出版了五本书。李梅说他之所以去排列文字,是因为他要将心中所感、所思、所悟、所激、所愤、所乐、所喜的内心活动,在自我构思的过程中,意欲打造成一件艺术品。这样,他就可以自由地表达出形式美、物之美,传达出心之美、内容美。
李梅对文字的坚守其实是对心灵家园的坚守,让膨胀的物欲轻一点,让铁肩担的道义重一点。文学和演讲其实有两个一致性,即深刻的思索与形象表达的一致性,理性思维与形象思维的一致性;它们也都有一个独特的智慧,即生存、思辨、表达、说理、抒情的智慧;它们也同样可贵,因为它们都具有唤醒、教化与感染的力量。
“竹密无妨水过,山高不碍云飞。”李梅喜欢这几个字,觉得应该要像水或者云那样,就算生活有时候的确比较烦心、比较不如意,也要想办法去超越生活。要像穿过竹林的那泓溪水,就算竹林再密,也能淙淙流过;要像山巅那朵轻盈的白云,就算山再高,也能盈盈飘过。就算冰再寒,也会发出暗香。
李梅一直坚信,写作是一个永恒的事业,世间许多事物,在时间长河里都是速朽的。只有文字,能创造不朽的奇迹。或许正如张衡说的那样“人生在勤,不索何获?”没有孜孜甚至“贪得无厌”的求索,就不可能有丰硕收获。李梅在书法上也是这样,炎夏隆冬,寒暑易节,他未曾放下过练习书法。他练习书法与演讲有着密切关系。他的书法文字就是丰富的演讲素材。即便如此,李梅依然低调、谦逊、虚心。
老子在《道德经》里说,车之所以有用,是因为车内中空的地方;器皿之所以有用,是因为器皿中空的地方;房子之所以有用,是因为房子中空的地方。正是这些深深的中空,承载了这些事物的真正价值。而这些中空,正是他的虚怀。
确实如此,现实中的世界和生活泥沙俱下,而演讲、写作、书法都是对生活的提炼、提纯,是沙里淘金,是点石成金,让世界如此奇光熠熠。而李梅,能将他那创造力的炉火,把生活的砂石冶炼成灼灼其华的演讲、文字和墨宝,怎能不让人心生倾慕呢?
李梅笔下的文字,都是他心情的爆浆,是历经年代和风雨的观照。而这些语录体的文字,更是浓缩的语言篇幅,也最有韵味,令人回味。一朵花有无限内涵,一篇文字里也有无限内涵。
每天,李梅奔波于各处的演讲台之间,云里雾里,风里雨里,披一肩星光,载一身倦累。他在四季之树的罅隙里,用文字涤荡身心,一句句流自心底的好文字就过滤了他的万千灰色心绪,透明了他的心境与身体。鸟多闲暇,花随四时,大音希声,大象无形,他独抒性灵的小小语录,淡淡地絮絮着人生。
无论是山野闲花,寒潭秋水,就那么淡淡地、小小地氤氲着理性、睿智、幽默而从容的烟霞。
写到这里,我忽然想到南宋杜耒的那首《寒夜》: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
冬天的夜晚,来了客人,我用茶当酒,火炉中的火苗开始红了起来,水在壶里沸腾着,屋子里暖烘烘的。月光照射在窗前,与平时并没有什么两样,只是窗前有几枝梅花在月光下幽幽地开着,芳香袭人,这使得今日的月色显得与往日格外地不同了。
我想此诗中之梅,亦是我的师兄“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