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敏飞
“只是出去吃个饭,立马就收到商家发来的各种信息,真是太烦了!”年逾七旬的罗先生近日对记者说,偶尔三五老友相聚,服务员要求扫码点餐,不仅需要关注微信公众号,还要留电话号码,同意获取自己的位置、微信头像等,一会儿就能收到手机弹出的各类信息,包括广告、积分提醒、餐后评价等。罗先生的吐槽道出了很多人共同的烦恼。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扫码点餐”成为很多餐饮企业主打的点餐方式,这无可厚非。一则,这是与时代潮流接轨的做法;二则,“扫码点餐”也是更绿色更低碳更环保的一种做法。
但是,当“扫码点餐”成为一些餐饮企业的“唯一选项”或过度收集个人信息时,这样的事情就变味、走偏了。源于此,中国烹饪协会5月11日发布的《关于完善餐饮企业“扫码点餐”信息化服务方式的倡议》提出,餐饮企业应采用技术措施确保消费者个人信息的安全,防止消费者个人信息的泄露、丢失,保障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这是行业的规范与倡议,也是对个人隐私权的一种保护。但其实,行业自律的价值与意义是有的,但也是非常有限的,因为其只是一种“柔性”的做法。
个人隐私无小事,这是常识。那么在“扫描点餐”的事情上,就必须有更加科学合理的“规矩”。这样的“规矩”,要既能方便消费者,又能规避过度收集消费者个人信息,保护好个人隐私。如此,“扫码点餐”方可行驶在健康的轨道上,也才能让消费者放心大胆地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