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有理
近日,“临期食品市场规模超百亿”话题引发热议。据报道,过去一年约有200多万用户购买临期食品,其中以年轻人为主,包括90后、大学生、二三线城市上班族等。一盒售价15元的曲奇,作为临期食品打折促销,只要8元就能买到。便宜划算,成为不少年轻人选择临期食品的理由。
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到购买临期食品的队伍中,临期食品成为他们的新宠。有社交平台上的相关社群中汇聚着4万多名成员,互相安利临期食品的店铺、分享购买经验,不再将其视为抠门、寒酸,反而注入了便宜好物、低碳环保、减少浪费的新风尚。
“用打折的价格,吃到不打折的美味”,选择临期食品是一种不错的节俭生活方式。这背后不仅与反食品浪费的社会大环境相关,也反映出年轻群体消费心理的变化——只要在安全范围内、购买的商品本身符合个人主体需要,“面子”的事可以放一放。
不过,也应当注意到,这种消费风尚对食品安全监管工作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因为“临期”和“过期”仅一线之隔,跨过这道线,安全就有可能变成了有害。
总之,安全、合理地利用好临期食品。一方面要加强监管,避免“临期”变“过期”,伤害了消费者的胃和心;另一方面是相关部门应出台相应政策,给予商家相关优惠,让“临期销售”不单单是一种营销行为或针对《反食品浪费法》的合规手段,更能成为全社会节约粮食的共同举措,成为一种新的风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