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平军
苏轼在《初到黄州》一诗中写道:“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有竹子生长的地方就会有笋,就会有食笋的人家。我们这地方南竹分布广泛,笋对于我们来说实在太普通不过。
上周末,母亲回了一趟乡下,挖回来一大袋竹笋。当晚,一大碗竹笋回锅肉便被端上了桌。品尝之下,竹笋鲜美爽脆,回锅肉肥而不腻,让人食欲大开。竹笋,真不愧“寒土山珍”的美誉。
于我而言,竹笋带给我的不仅仅是餐桌上的一道美味佳肴,更重要的是植入人心的一段美好的回忆,是一种与春天邂逅的惊喜。
外公家的屋前舍后茂林修竹,正像苏轼所描绘的那样“好竹连山”。每到食笋的季节,竹笋多不胜数。小的时候我常常背一把小锄头,挎一个小竹篓跟着外公到山上去挖笋。对于小孩子来说,名为挖笋,其实不过是觉得好玩,凑个热闹罢了,
每次到了竹林,我腿脚快,总走在外公前面,挥起锄头一顿乱挖。这时候外公就会在后面喊道:“你这样乱挖,地上的纹路都被你破坏了,我还怎么挖?”
挖笋,尤其是挖冬笋,是个技术活。挖冬笋时,笋还未出土,找起来非常困难。外公深谙其道,挖笋很有章法。进了竹林,先抬头察看竹叶青翠如何,再观地面有无竹鞭凸显,然后轻轻扒开地上的腐叶,仔细观察地面是否有凸出的裂纹。土层深厚的竹林,冬笋藏得很深,需要花费很大功夫才能将其找到。当锄头碰到笋尖,外公一敲便能判断出竹笋的大小。笋尖冒出后,下锄就更需谨慎了。若是用力过猛,锋利的锄头很容易将笋挖烂。若是不小心挖烂了,外公便会撂下锄头,探手抚之一边说:“可惜了,可惜了……”那时候,我不能理解。山上的笋多的是,挖烂一个又有什么大不了的呢?现在想起来,或许是外公对大山有着深厚的感情,他珍惜、感恩自然给予的每一份馈赠。
苏轼曾说:“无竹令人俗,无肉使人瘦。不俗也不瘦,餐餐笋煮肉”。东坡先生游走在雅俗之间,把笋与肉完美结合在一起。到如今,冬笋炒肉依然是一道不可多得的美食。
春笋则不同。春笋虽比不上冬笋味美,但胜在数量多。而我最欣赏的更是春笋那种破土而出的勇敢。
清明前后,经历了几场春雨,你就能听见笋子破土拔节的声音。“啪!啪!啪!”越来越多的春笋冒了出来,似乎要长满整片竹林。
石头、泥土,不停地在翻动。对,下面是一棵勇敢的春笋。它在用力顶着,像要撑起一片天空,像要撑起整个世界。在春雨的滋润下,它拼尽全力终于顶开了石头与泥土,与春天奇迹般的相遇了。这种相遇让我惊喜不已。
春天,一切都会好的。跟上春天的节奏,像春笋一样努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