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晶晶
近日,湖北一小学校长建议中小学校设置“爸爸接送日”,以激发家庭教育的“父能量”,称爸爸接送对孩子的独立、理性、坚强、探索、创造等品格的培育起到重要作用。
“接送孩子上学的除了老人,多是妈妈;参加学校家长会,绝大多数是妈妈;学校开展大型活动时,参与的多半还是妈妈。爸爸去哪儿了?”对多数中国家庭而言,这样的描述很写实。
不过,对于“爸爸接送日”的建议,网友却没有一边倒的支持。有人认为,这种建议不切实际,有人为制造麻烦、形式主义之嫌;如果原本就是爸爸接送,是否还要设置妈妈接送日?
说到底,“爸爸接送日”只是一种形式,目的是重申父亲在家庭教育中的作用,希望男性群体认识到,多抽时间陪伴孩子的成长,不做甩手掌柜,才能更好地尽到当父亲的责任。与欧美国家相比,中国家庭里父亲普遍参与教育率低,有意无意缺席了儿女的成长。“不缺席”的爸爸成了奢侈品,“丧偶式育儿”成了很多中国妈妈的生活真实写照。
破解“丧偶式育儿”,“爸爸接送日”只是开始。没有一种付出是理所应当,激起家庭教育的“父能量”,需要更多实质大于形式的举动,创造条件让更多父亲参与其中,共同体会育儿甘苦。这亟待家庭观念的更新迭代,打破“母职育儿”的观念桎梏,为女性群体松绑减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