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越华
不知什么时候起,米饭好像变得不怎么“香”了。约个饭局,讲是吃饭事实上一大桌菜,一些餐馆里的米饭都免费提供。更有甚者说不吃饭是在减肥,仿佛米饭是肥胖之源。我对他们说,我小时候老吃饭也不见胖呀!
我小时候其实食不果腹,见到或者嗅到白米饭都觉得垂涎欲滴,其它果香、菜香算得了什么,“满园花香,香也香不过她”!那时一日三餐,早餐普遍吃的是大米加杂粮熬的稀饭。看季节来,夏季掺豆角、南瓜,秋季掺红薯、芋头,冬春没有时新蔬菜,就掺晒干收藏的白豆绿豆红薯干什么的。“城里不知季节变换”,乡下从早餐一碗粥里就一目了然。稀饭不饱肚,一吃一大碗,撒一两泡尿,肚子就空空如也。
早餐能有一碗香喷喷的干米饭,就是我儿时的梦想。有一天,我梦想成真了。那是公社植树造林工作队驻扎在我家,他们早餐吃的干饭。那一天,一位伯伯不知道是觉得我可怜还是可爱,端来一碗干饭给我,从我家换了一碗稀饭他自己吃。妈妈连声道谢,我则狼吞虎咽。那个香啊,定格在我的脑海,至今为念,可能是我几十年来最好吃的米饭了。我不明白有的地方为什么骂不卖力干活叫做“吃干饭”,我吃了那碗干饭,感觉去上学的路上腿都格外有劲,听课做作业也格外有精神。
近日,看到中国水稻研究所沈希宏先生一篇文章,他通过拆字“舀禾为稻,日禾曰香”,判断出人们最早关于“香”的体验来自稻禾,这与我的直观体验有异曲同工之妙。一斤稻米吸收了多少斤阳光?自然活色生香。也正如《随园食单》里所说,饭之甘,在百味之上;知味者,遇好饭不必用菜。
“加点猪油和白糖,严控水量和火候……”现在,许多的人花样百出,总希望摸索、发明“煮饭秘籍”,通过改变烹调方法或者改进烹调技巧,来寻找所谓最好吃的米饭。面对市场上“稻虾米”“富硒米”“小包米”……琳琅满目的各种大米,也颇感无所适从,仿佛是小时候那碗香喷喷的米饭走丢了。我以为米饭就是米饭味,“加点猪油和白糖”就不是米饭味了,哪怕是香米,也是闻着挺香,吃起来就不那么香了。诚如沈先生所说:“米饭最值得尊敬之处,就在米饭本身的清香正统,在于保胃暖心。”最好吃的米饭,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她是一个美丽瞬间的定格。最好吃的米饭还在于饥不择食,“辛苦赚得快活吃”。
人是铁,饭是钢,一天不吃心发慌。米饭是典型的淀粉食物,碳水化合物提供给人最基本的营养供给,给人以日常能量。遥想并不太远的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那时大家见面的常用问候语还是“吃了吗?”改革开放四十多年以来,党领导我们从富起来向强起来迈进,种好粮、产好米、吃好饭,从田间地头到百姓餐桌,曾经一碗普通的大米迎来新生。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给百姓带来了看得见的变化、尝得到的喜悦。“吃了吗?”已渐渐被淡忘,假以时日,这一句问候真正在潜意识里也会被我们抹去。但是,吃饭是头等大事,来不得半点马虎。你不能为控制身材而选择不吃饭;也不能光顾喝酒吃肉,忘了吃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