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京笏
近日,多所高校陆续发布了2020年毕业生质量报告,其中的毕业生薪酬情况备受关注。尤其是“某大学毕业生平均年薪18万元”一经发布,立刻点燃了舆论,在各网络平台不断被讨论。
如果一位大学生刚毕业就能拿到18万元年薪,大家大多会表示赞扬和崇拜;假如一所大学一届毕业生的平均年薪能达到这个数字,更多的会是惊讶与感叹。
“惊叹”同时,这一数据也催化着部分大学生的焦虑。很多外校学生会感叹一句“不愧是别人家的大学”,本校学生也纷纷表示“我拖学校后腿了”。压力、迷茫,是这些留言共同的“旁白音”。
不过,对该数据的准确程度还是要打上一个问号。就算数据真实可靠,一个数字真的能定义毕业生的生活吗?薪酬不是一个孤立的概念,作为生活中的有机存在,它与工作性质、工作内容、工作地点、工作压力等都息息相关,不该被作为单一的量化数据来比较。
就像在就业时,薪资并不是唯一的决定性因素。有人选择“旱涝保收”的稳定,有人喜欢“朝九晚五”的轻松,有人想要“体面大方”的声誉,也有人投身基层或扎根贫困县、贫困村,为使命奋斗,为理想躬行。
同专业的学生会有不同的出路,不同专业的发展方向与“钱景”更是存在差异,我们每一个人的能力、性格、追求、向往也各有不同。与其纠结“毕业生年薪”的数字,不如先想想自己想要什么、自己适合什么。毕竟,薪酬可以量化,生活却不可以量化,你不是任何平均数据之下的样本,你只是独一无二的真实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