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先卫
大泉干河,发祥于衡南县四大名泉之一的古泉水湖。泉湖,因镇内有“泉水湖”而得名,据同治《清泉县志·地理志》记载:“泉湖在城南七十三里,水由石沙涌出,可灌田千亩,极旱不竭。夏秋间水面烟浮,天必雨。”古老的泉水湖诞生了大泉干河,大泉干河因此生生不息,流经泉湖二月八农耕文化园,然后循入湘江支流清花河。它如同唐诗宋词般空灵飘逸,执着追求诗和远方,超凡脱俗书写着不老的传奇。
关于大泉干河的发源地泉水湖,还有则优美的故事,相传广西全州有位老农,种粮放鸭其乐融融。家门口有一处大池塘日夜冒着泉水,流进了地下暗河里不知所踪。某年春天,老农突发奇想,将杵臼、石碾分离的空谷壳倒进暗河里,然后赶着鸭子一路追踪水流的去向。农历二月初八这天,老农进入湘南衡州境内,来到了旧称九莲塘现今叫泉湖的地方。只见两只石鸡把守着湖口,但见湖上鸢飞鱼跃,荷花满塘,画舫穿行。岸上酒肆茶楼林立,庙会游人如织,集市繁华热闹。
可惜湖面上飘满了谷壳子,听说捞了几天几夜都没捞尽。老农连声大喊这泉水是我家流来的,谷壳子也是我放的,你们要用水就得给钱!在湖水中打捞谷壳的人们一听,正愁找不到放谷壳的人呢,居然自己还送上门来了,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将他围了起来。老农见人多势众,好汉不吃眼前亏慌忙转身准备开溜,孰料那一群鸭子“扑通扑通”全都掉进了湖里,并向湖中心游去转眼被吞进了漩涡。令人惊奇的是,眨眼功夫鸭子没了,谷壳也消失得无影无踪,老农懊悔不迭,只得悻悻返回全州。当老农回到全州,鸭子竟然好好地在自家农田里嬉戏觅食,一只不小一只不多。老农知道是神仙庇佑,自此每年二月八日都会来泉湖烧香还愿,后人亦有从全州到泉湖“赶八”的传统。
望山看水寻乡愁。昔日的大泉干河只是一条田间渠道,当地结合“泉湖二月八”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和种植油菜的传统习惯,通过拓宽护坡将小溪打造成十里风光长廊,沿河两岸投资兴建公园景点和文化设施。在红湖村建设农耕文化广场连片种植千亩油菜花,河干上绿化栽培樱花、长春花、四季桂等花卉和苗木,花团锦簇四季常开不败;以黄公桥头为界的七塘村段河干上,种上色泽艳丽烂漫芳菲的观赏桃花,“染”红了整个风光带。园区内荷莲碧绿青翠,田野里稻谷飘香,岸边杨柳荫浓,莺歌燕舞。泉湖二月八农耕文化园现已成为名副其实的“生态农业园、观光休闲园、科技示范园、文化产业园”。
在农耕文化广场前的居民小区楼顶极目远眺,碧空万里流云追逐,田园风光尽收眼底。大泉干河恰似一条银色的飘带,河面码头上的小桥、水车,点缀其间显得精致而又典雅。烟雨蒙蒙,从红湖村书房岭一幢别墅里,推开窗户向外观望,蜿蜒的大泉干河在雾气氤氲中若隐若现,群山环抱的农舍犹如海市蜃楼般迷人。
大泉干河每个日子都是天然的淡蓝色,水清、河畅、岸绿、景美。风和日丽,走在大泉干河的河岸上,山涧汩汩蛙啼蝉鸣,草木葱茏清香扑鼻,感受原始的山地稻田、世居村民传统的山野农耕文化,随处可见“水牛走、白鹭飞”的美丽风景。晚上,附近的居民沿着十里景观长廊徜徉漫步,小孩子骑着单车洒下一路车铃声和欢歌笑语。大泉干河,这条小溪的蝶变承载着泉湖的今天、明天和广阔的未来,正是人们幸福生活的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