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我不仅没有倦意反而更精神起来,不知道是我们“90”后的通病还是我们这个职业的通病。我是新媒体编辑部的一名“小编”,和我一起工作的小伙伴们也大都是“90”后。或许仗着还称得上年轻的资本,深夜里噼里啪啦敲击键盘,飞速码字,不断更新着稿件;或者窝在被子里,抱着手机,频频刷微博、搜热点,看看哪些又能成为明天的素材,这成了我们工作的常态。
夜晚,是我们每一位新媒体编辑的“主战场”。
今年是我来到新媒体编辑部的第4个年头。在这4年里,我做过微信公众号的“日报哥”“晚报君”,也是深夜里的那个客户端的小编,写策划、报选题,还时常和纸媒记者一样外出采访、写稿。在夜里工作,对我来说几乎是家常便饭。4年来的几乎每一个夜晚,都包含了我的喜怒哀乐。
初到新媒体编辑部工作时,我负责编辑“衡阳手机报”。这是一份短信形式的“新闻大餐”,工作时间就是在每天晚上。我记得是5月初的一个夜晚,虽然天气凉爽,但是端坐电脑前的我,额头上却渗出层层的细汗。已经接近凌晨1点了,而我手机报的编辑工作却还没有完成,进度缓慢让我烦躁不安。我并非“科班”出身,无论是在选稿上还是对稿件的编辑上,都显得十分笨拙。
对我而言,这样的夜晚是十分难熬的。但是,我并没有因此而消极颓废,更不愿刚上场就这样败下阵来。为摆脱这样的工作窘境,我只有多学习,恶补业务知识和工作技能。在领导和同事们的帮助下,我开始慢慢学会了如何挑选新闻素材、如何提炼出核心信息、如何润色等等。就是靠从最基础的东西开始学起,我一点一点地积累,不断磨练自己。
说实话,新媒体是个创意工作,需要学习很多“复合型技能”,有时需要“高大上”,有时也要能当“段子手”。在新媒体编辑部我看到了很多新鲜事物,也学习到了很多技能,生活也变得充实而多彩。尤其是当那一篇篇推文,被读者欣赏、认可的时候,点击量飞速上升的时候,我的成就感便油然而生。
2018年的除夕夜,我还在电脑旁继续着我的工作。那是一次我策划并执行的图文直播活动《“我的除夕,我的年”,一起来分享你的除夕故事》。直播活动前期,就吸引市民纷纷报名参与,为了组织好直播发稿,我建立了微信群做好了对接工作。从除夕那天上午开始,我顾不上陪伴家人,便坚守在电脑前,频繁地编辑直播的稿件,直到除夕跨年的钟声敲响。最终,直播活动收获不少点击、转发,好评如潮。
作为一个新媒体的“小编”来说,每个夜晚最幸福的时刻,就是读者每一份无声的点赞、悄然的转发……因为透过手机的屏幕,我都能够满满地感受到一种激励、一种鼓舞,深深地打动着我的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