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第二十个记者节,也是我度过的第三个记者节,虽然从业时间不算长,但收获颇多。
从文字记者到视频记者,从“笔杆子”到摄像机,从起初的视频“小白”到现在能完成一条记录视频的拍摄和制作。这三年的时光里,岗位的转变让自己接触到了许多新事物,也“升级”了技能。
新媒体时代,视频已经是一种讲故事的普遍形式。一个好的故事,借由声画的叠加能给受众更好的体验。在今年的工作中,我参与了纪念《衡阳日报》创刊70周年的宣传视频制作,用镜头语言讲述《衡阳日报》70年来的风雨历程。
第一次制作拍摄这样的纪录形式的视频,许多问题对我来说都是初次接触。近14分钟的视频时长和仅1个月的制作时间,对我们视频团队来说无一不是一种考验。而面对这些难题,自己也只能一边紧跟脚步一边抓紧学习,尽力跟上节奏。
不同于以往制作新闻视频的快准稳,作为纪念《衡阳日报》创刊70周年的专题片,更多的要求是各方面的细节和创新,力争做到精致细腻。
从脚本策划到素材的搜集和拍摄,我和同事们一起奋斗。多次坚守到凌晨3点,只为拍摄一张报纸如何从印刷厂来到读者手中的镜头,而在报社里,也总能看到我们扛着各种设备不停穿梭,拍摄记录同事们工作的日常点滴。为了确保后期素材足够,我们对照着脚本,一遍遍仔细翻拍资料陈列馆内的历史资料,确保还原《衡阳日报》发展历程的方方面面。
日以继夜的拍摄结束后,便是通宵达旦地剪辑制作。面对海量的视频素材和逐渐逼近的定稿日期,我们都承受着不少压力。由于视频近14分钟,我们需要筛选出大量可用素材,剪辑的过程异常艰辛。在不断的修改和调整中,整个片子的脉络日渐清晰,我们最终赶在最后一刻“交卷”。视频的播出得到大家的认可,我有种如释重负的感觉。
每一个好作品的诞生,我们都要付出十二分的努力。通过这一次的视频制作,自己学习到了许多东西,也明白了如何通力合作去仔细包装好这颗“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