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我成为摄影记者的第六年,始终坚持摄影记者的职业标准,坚信每一张静态新闻照片的力量。
2017年7月,我第一次参加抗洪抢险报道,暴雨如注、险情频现。湘江城区段水位达超警戒水位2.36米,达到近10年来最高水位。洪峰过境那一晚,编辑好白天采写的新闻素材后已是深夜11点,歇口气喝杯水,翻看着手中的相机,脑海里浮现出人民子弟兵们从洪水肆虐的险境绝地营救灾民、到生死危急的现场一线排除险情、在水漫土掩的断路危桥疏导交通的画面,耳边仿佛听到他们“洪水不退,我们不撤”的铮铮誓言。我立即驱车赶往城区抗洪主战场之一的雁峰区湘江村,到达现场后,一道高三米、宽两米用沙袋构筑的防洪子堤矗立眼前,蔚然壮观。翻过子堤,画面让人唏嘘不已,泥泞的湘江南路上,两百多名人民子弟兵以包为枕地为铺,和衣而睡。通过镜头,远远望去,一个个年轻稚嫩的脸庞上,有些泥土,满是疲惫。凌晨3点,洪峰安全过境衡阳城区,他们用整夜的坚守换取了雁城市民的安宁。
第二天,照片在《衡阳日报》《衡阳晚报》及微信客户端推送后,引起巨大反响。有市民留言:“看完战士们席地而卧的照片,我流泪了。你们辛苦了!”那一刻,我真的很感谢自己为这些最可爱的人记录下这些珍贵的照片。
入行这么久,已经觉得摄影记者更像一种生活方式,每天透过镜头,探察不同生活和生存的方式,对所见多一些思考,对世界和自己有了更广阔的认识。见证历史、记录时代,拍好衡阳故事、传播衡阳声音,我永远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