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5:版面十五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19年09月23日 星期一 出版 返回首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上一期   下一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煤油灯下的往事
  唐兰荣

  母亲去世后的第一年清明节,我回老家扫墓,在母亲卧室的木制窗台上竟然发现还有一盏煤油灯在孤独地站立着,仿佛在诉说着那远逝的岁月。当目光再一次与它相遇时,我好像读懂了油灯的忧伤与坚定,眼眶瞬间有了一丝湿润,一些往事竟清晰起来。

  这是一盏老式煤油灯。其灯头用铁皮制成,灯座和灯罩则用玻璃制成。灯座上是油罐,灯头有螺丝纹拧紧在油罐口上,周围有四个爪子,用于固定玻璃灯罩,只要拧动旁边那里的小圆环,就可以调节灯芯伸出的长短,以控制灯的亮度。每当夜晚来临,乡亲们便陆陆续续地点燃自家的煤油灯,像天上的星星点缀着整个村子。母亲也小心地摘下灯罩,用火柴点燃里头的灯芯儿,再将灯罩往灯头上一扣,顿时屋子里亮起昏黄的灯光。偶尔几声犬吠更增添乡村夜晚的幽深与空灵。

  我最初对灯光的记忆,是来自母亲自做的一盏盏煤油灯。在一个空玻璃瓶盖子上钻一小孔,再用一段铁皮或牙膏皮卷成一个筒状,固定在盖上孔中作灯芯,灯芯中穿过一条用或圆或扁的棉线捻子,一头浸于煤油里,一头微微露出。点燃,便有一团微弱的火苗跃出。这样的灯光一直伴随着我的童年,也为我燃起了生命最初的一缕亮光。

  忘不了母亲在煤油灯下给我们兄弟姐妹缝补破洞的衣服,忘不了儿时提着煤油灯到隔壁村子里看电影和小伙伴们一起追着喧闹的情景,更忘不了在昏黄的灯光下,我浅吟“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我高唱“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从夸父追日、嫦娥奔月的神话到《西游记》《红楼梦》等经典,我无不涉猎,有时也痴迷于小人书中《狼牙山五壮士》《董存瑞》等故事。我还利用灯光的影子,双手做成狗啊、兔啊等小动物,照在家里的土墙上,其乐无穷。每每此时,母亲则是在一旁刷碗、洗衣服、剁猪草。

  母亲是一个典型的农村妇女。作为母亲,她呕心沥血,将爱心全部倾注于四个子女身上;作为妻子,她吃苦耐劳,从未给在外工作的父亲添过麻烦。白天,母亲总是女当男用干农活;深夜,她还在煤油灯下忙着剁猪草之类的家务。许多个夜晚,我一觉醒来,还听见母亲“噔、噔、噔”剁猪草的声音。那规律而又单调的声音,在寂静的夜里像一曲沉重而又悠长的歌谣。记得有一次,或许是因白天劳作太过疲惫,母亲剁着剁着,竟然把左手的食指砍了好长一条口子,鲜血汩汩地流了出来,吓得我不知所措。可母亲只是平静地撕下一块旧布包扎,便又拿起刀,一刀一刀地剁。因为年幼,我那时不知道母亲很痛,我以为母亲的伤口就像她那平静的表情那样没事,却无法理解母亲面对生活的压力,内心充满的无奈和酸楚。

  到了上世纪80年代末,老家小山村终于通上电了,乡亲们便纷纷收起煤油灯,用上电灯。那时的电力虽不充沛,但仍让乡亲们群情激昂,每一张朴实的面容都被照得清晰而饱满。随着改革开放逐步深入,乡亲们用的电灯也在悄悄地发生着变化:先是一般的白炽灯,再发展为日光灯,后又升级为节能灯,照亮着屋子每一个角落,打扮和装饰着农家人的生活……我终于明白,油灯照明的时代终于一去不复返了,但无论如何,我总是不能忘却煤油灯下的每一个夜晚和那如豆的昏黄灯光下一片渴望光明的心情。那收获的单纯、质朴和快乐,已成为我不可抹去的记忆,一次又一次感动我。如今,父母也已远去,但他们的音容笑貌依然告诫自己不能忘记那些艰苦的日子,不能忘记自己的初心,不能辜负爱我们的人。

  再后来,我成家立业在城里买了房,房子里的筒灯、彩灯……让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我不由得感叹生活日新月异时代今非昔比,是呀,新中国成立七十年来,我们的灯越来越亮了,我们的生活越来越亮了,我们的时代也越来越亮了。生活中的灯照亮了我们的生活,思想上的灯更是照亮了我们的新时代: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全域旅游……这些灯不断给我们力量和勇气,照亮我们这个国家的未来。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版面一
   第A02版:版面二
   第A03版:版面三
   第A04版:版面四
   第A05版:版面五
   第A06版:版面六
   第A07版:版面七
   第A08版:版面八
   第A09版:版面九
   第A10版:版面十
   第A11版:版面十一
   第A12版:版面十二
   第A13版:版面十三
   第A14版:版面十四
   第A15版:版面十五
   第A16版:版面十六
煤油灯下的往事
纳凉者说
亲情间流淌着永恒的密码
衡阳晚报版面十五A15煤油灯下的往事 2019-09-23 2 2019年09月23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