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5:版面十五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19年08月13日 星期二 出版 返回首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上一期   下一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我的“童子功”
  何越华

  我的“童子功”是被逼出来的,天气再热,我也能够在户外席地而卧。这可能是改革开放以前湖南衡阳地区农村的特色。

  我出生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那时,我家兄弟姊妹加上父母共八人,就住在一间土砖房里。房子占地不到二十平方,与邻居挨户搭垛的,采光、通风条件极差。

  一家子这样挤着,夏天最难熬。房间里闷热,乡下蚊子又多。那时没有电,更没有电风扇。即使挂个蚊帐,也形同虚设。因为床窄蚊帐窄,手脚稍一放开,蚊帐就被支开,有的蚊帐因年数久远,一碰一个洞,这些都为蚊子开了方便之门。早上醒来,帐内四壁停满胀鼓鼓的蚊子,飞都飞不动,双手一拍十几只,三两拍下来,手掌满是黑黑的蚊尸和鲜红的血液,心痛不已。

  这样“惨烈”的场面,当然不是哪一家独有。所以,每当炎夏来临,房间“让给”妇女幼儿,大大咧咧的老少爷们都争相搬到室外睡觉。拆下一块门板当床板,或者直接躺在前坪石板上席地而卧。

  来到室外,有的堆一堆柴草用泥土盖住、有的用稻草织成辫子状,点燃但不能燃出明火,让它生出烟来熏赶蚊子。这样,蚊子少了但是烟熏火燎的也难以安睡。只有在午夜过后,十二分困意袭来且天气稍凉时方能睡几个小时囫囵觉。

  中午呢,气温要高很多,但是没有蚊子,相对容易入睡。躺在房前屋后大树下,头枕着一把稻草,黝黑的脊梁硌着蚂蚁横行的门板或者石板床,鼾声四起。

  上世纪八十年代,我有幸成为国家公职人员,住房条件比乡下好一些。不过那时还没有商品房,住的是集体宿舍,要结婚得向单位申请单间,单位条件差的要等好些年。而且,年青人资历浅,新分房不是一楼就是顶楼。一楼春天回潮,顶楼酷暑难耐,所以那时结婚的人,普遍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我的结婚房在办公楼五楼,即“火热的顶楼”。除开一个楼梯间,顶楼15个房间南北相向,中间共用一走廊,西头公用的男女厕所各一间,自来水龙头两个。230余平米空间,15个三口之家,加上一些带小孩的老母亲,常住50余人。不足1.5米宽的走廊两边堆满火炉、藕煤和炊具,既拥挤不堪,又炙热难耐,尤其是在夏天。

  在那蒸笼似的空间里,每到下班,狭窄的走廊里便热闹起来,乒乒乓乓地响起锅碗瓢盆交响曲,水龙头前穿插地排起队伍。晚饭后,女人们争先恐后地提着热水冷水进厕所(兼澡堂)洗澡。男人则赤膊短裤,站在自来水龙头前,浑身擦上香皂,使劲搓揉后,极其雄壮地举起一桶水,兜头浇下。动作之潇洒,气概之豪迈,令小孩儿一惊一乍。

  夜里七八点钟,风渐渐起了,大家便三三两两地涌上楼顶,或背上大、小竹床,或只拿一床凉席,在平台占领有利位置,纳凉的风景渐渐绚烂起来:女人们洗衣服、带小孩,叽里呱啦家长里短,不时掩嘴发笑;男人们手摇蒲扇,呷几口凉茶,散一圈香烟,天南地北神侃慢聊……夜深了,平台上丝丝凉意传来,先是孩子们躺下进入梦乡,继而传来几个男人肆意的鼾声;细心的女人们回家抱床小棉被,搭在自家男人孩子身上,伴着他们酣然入睡。

  改革开放四十年以来,城乡住房条件日益改善。新婚夫妇基本上有独立的套间,一般的家庭住房有三室两厅,空调、席梦思等等应有尽有,睡觉自然舒适。不过,我偶尔会在客厅里席地而卧,那是为了赶任务早点起床。这样的场景在乡下也不多见。早两年盛夏,去乡下给老舅祝寿,我鼓动儿子儿媳一同前往,原计划让在城市长大的小两口看看农村的酒席,体验一下吃饭时汗如雨下的“痛快淋漓”,以及午休时如卧针毡的“鼾然”入眠。没想到,计划落了空。老舅家也添置了一台空调呢!借着酒劲,“老夫聊发少年狂”,我欲邀请男丁们重温一下“童子功”,吓得大家不寒而栗:“老兄弟还行啊?这些年我们乡下人身子骨都变娇气啦,席地而卧怕是吃不消啰!”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版面一
   第A02版:版面二
   第A03版:版面三
   第A04版:版面四
   第A05版:版面五
   第A06版:版面六
   第A07版:版面七
   第A08版:版面八
   第A09版:版面九
   第A10版:版面十
   第A11版:版面十一
   第A12版:版面十二
   第A13版:版面十三
   第A14版:版面十四
   第A15版:版面十五
   第A16版:版面十六
我的“童子功”
最 美
难忘那条路
衡阳晚报版面十五A15我的“童子功” 2019-08-13 2 2019年08月13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