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六点,生物钟把我唤醒。拉开窗帘,昨夜地面的雨迹早已无痕,一轮红日拟冲破云层喷薄而出。
掏出手机,才记起今日芒种。当然,对于明天是端午节,可以享受一天的假期,连带一个双休日这事,我倒是记得很清楚。常宁,这座湘南地区的小城,地处北京城八十八环上。天气预报说,阵雨转多云,最低气温25℃,最高气温31℃。既然有雨,今日就不宜洗洗刷刷了。心下这么一想,就像亚马孙河流域的热带雨林里那些参天大树,褪去了缠缠绵绵于身上那些乱七八糟的藤蔓杂草。过惯了两点一线程序化的日子,比温水煮的青蛙更甚,我整个人都变成了偏僻角落里的一块青石头,无论身与心,都布满了青苔。任凭风吹雨打,任凭日晒夜露,也或者千人万人踩踏蹂躏,青苔依然是青苔。只要不晒被子,下不下雨,天不天晴,悉听尊便,皆无所谓。这种曾经被自己嗤之以鼻的麻木状态,到了一定年纪,大概就会不由自主地时时冒出来,探头探脑。
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不断有邻居经过门前,拎着包子馒头,河粉米线,鸡鸭肉鱼,蔬菜瓜果。买菜、做饭,一日三餐,是寻常百姓带着烟火味的日子。这个季节,本地蔬菜陆续上市。昨晚六点吃的晚餐,早已消化殆尽,此时的我,稍稍有了些饥饿感——我的胃功能还算灵敏,响应也还算积极。
闲着也有闲着的思考与困惑。尤其是这个点闲着。比如,早餐吃什么,到哪里去吃。再比如,去QQ群、微信群里签个到,与亲朋好友问个好相互骚扰,约约户外、约约饭局。正所谓“人惟求旧,物惟求新”,呼朋唤友,喝茶赏景,自然是极好的。我也从来没有觉得,阳春白雪离我等寻常人有多么遥远。
我这个寻常人,内心当存一种叫做小市民理想的意识;我这个小女人,内心更存一种叫做小资的情怀与遐想。寻觅如水般澄清,内心化作北冥有鱼。或者你也可以叫我阿Q罢。觅得闲情逸致,寄梦于闲时冥想,也可以玩出闲之境味。
午饭有朋友约了“土猪宴”,说是在乡下寻得有农户土法养猪,喂了两年的肥猪今日屠宰,采购了猪头猪脚、排骨筒骨、猪肝猪肾、猪肉猪腩,大伙一起聚聚。
席间,大伙很自然地聊起了芒种节气,从民俗,到农事。年龄稍长的,说起割麦和插秧。芒种节前后,农耕是头等大事,收麦与插秧,待不得分秒拖延。打麦场上,闪闪金黄;农田里外,泥耙水响。这个季节的农人,忙得脚不沾地,一刻都不可停歇。这个季节的农人,既怕下雨芽了麦子,又怕天晴插秧晒背脊。芒种节前后的雨,会润泽滋养大地上每一块稻田;芒种节前后的雨,也会润泽世上以稻谷为主粮的每一个生命。谈笑声里,我依稀忆起年幼时,曾在稻田里抓过蝌蚪,被脚下的烂泥绊过“嘴啃泥”,被插秧的长辈们善意地嘲笑不已。
只是,现在的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基本外出务工,留守村庄的,或老或少。因为劳动强度太大而受益又“得不偿失”,很少有人种田,种麦子的则更少。大规模的养殖,早就变成了饲料和激素的代名词,用土法喂养家禽家畜的,算是凤毛麟角,几近绝版。
当然,就算不再种田种麦,农夫依然不会饿死,外出务工挣回来的银子,足可以换回大把的米面。只是,我更加觉得不该忽略掉劳动者的每一滴汗水,更加应该珍惜每一粒粮食。毕竟,每一位劳动者的辛苦与付出,都值得倍加尊重与感恩。
餐桌上的每一道菜都令大家赞不绝口。除了原材料好,当然还有烹饪的功夫与火候。也难怪,人们通常用五味杂陈形容人生,是因为味道是每个人心中固守的情怀。在这个巨变的时代,沧海桑田,每一个人都经历着苦痛和喜悦。而像我这样的吃货,习惯将苦涩藏在心里,而把幸福变成食物,呈现在四季的餐桌之上。
感谢今年芒种的这个聚会,让我重新审视对农耕的态度。播种、收获,忙碌、汗水,是这个时节,也是这个时代的主旋律。在“收获”与“播种”之间,尽显生命的厚重与丰盈。
“种下一亩心愿,耕耘一片田地。”愿你的每一份付出,都不会被辜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