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所创办仅9年的民办学校,在生源不占优势的情况下, 为何能取得如此好的成绩呢?本报特推出“探究‘仁爱’办学轨迹”系列报道,今天介绍学校的管理特色。
■本报记者 向吟吟
衡阳市仁爱实验中学创建于2010年,2018年8月从呆鹰岭镇搬迁至蔡伦大道与东梓路交汇处(南湖公园斜对面),学校楼馆新颖别致,设备设施齐全,布局合理雅致。占地面积120余亩,是一所全日制、全寄宿、全封闭式的民办现代化初级中学。
“民办中学,成也管理,败也管理。” 学校的创办者、校长王朝辉表示,这是仁爱实验中学办学以来一直遵循的法宝,只有管理上来了,才能谈发展谈质量。因此,他带领全校教职员工用汗水去创造、用勤奋去经营,并依托行之有效的科学管理模式,真抓实干,开拓进取,逐步形成了“仁爱”的教育品牌。
规范管理
让教育更有激情
俗话说得好,火车跑的快,全靠车头带。王朝辉深知,要想做好学校的管理工作,作为校长,必须身先士卒,做制度的践行者。要求老师做到的,他必须先做到。因此,在仁爱中学,真抓实干绝对不是停留在口头上,王朝辉都是亲自抓管理、抓教学、抓服务,扎扎实实办教育。
综观学校每日工作,管理无处不在,领导对教师,教师对学生,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处处显示着学校管理的文化内涵。学校制订了一整套科学、高效、和谐的管理体系。学校坚持民主管理,定期召开教职工会议,讨论学校的工作规划、重大问题,并制订了一系列规章制度,用制度管事,用制度管人,做到每一项工作都有章可依,有规可循。并通过落实规范化管理提高办学层次,丰富学校内涵与特色,让教育更有激情。同时,学校坚持以教学为主,学校领导深入教学第一线,通过听课、评课、检查教案、学生作业批阅等,随时了解和定期检查教师执行教学计划、完成教学任务的情况,沟通师生之间教和学的意见,采取多种措施,组织教师业务进修,不断地提高教师教学水平。
在教育教学管理上,学校则坚持以生为本,不仅注重学生学业成绩的提升,更加注重全面素质的培养。学校以实施新课改为契机,全力打造高效课堂,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课堂遵循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原则,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严中求宽
让学生充满“正能量”
在对学生的管理中,该校坚持严中求宽,人本教育,学生第一。
从办学第一天起,该校就把校风校纪建设作为立校之本。校领导班子和老师们一起认真分析研究学生素质状况,并根据中学生管理条例和学生素质状况实际制订了学校《学生纪律守则》,印制成小册子发到每个学生手中。每学期开学,他们利用“开学第一课”集中对学生进行校风校纪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为排除外界干扰,学校实行全封闭式、全寄宿制管理,每半个月放一次假,而且学生在校期间觉不允许带手机。
该校的管理模式虽是封闭式,但他们对学生管而不死,方法求活。一是把学生的课外生活搞活,经常以班以年级举办各种文娱体育活动。二是把学生的食堂生活搞上去,做到让每一个学生感觉“吃好且不想家”。学校所有食材都是定点采购,配菜、洗菜、切菜、烹饪、保洁层层落实,并48小时留样,每餐每天一个都不能少也不会少,从而确保全校师生才吃得放心吃得舒心。不仅如此,学校食堂坚持追求0利润,每餐都会准备10余种荤素搭配的菜式供学生选择。三是把学校的各种服务活动搞上去,使学生足不出校就可以享受到便利的服务。在校期间,班主任都是与学生住在同一层公寓,以便随时了解学生的就寝和生活情况。
仁爱实验中学虽是民办初中,但是校风严谨、校纪严明,办学9年来没有出现过学生打架斗殴等重大的违法乱纪行为,学生中也没有抽烟上网等现象。漫步校园,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言行举止的点点滴滴、校园环境的角角落落……规范严谨、积极向上的引领,让学生充满“正能量”。
重师德
让教师成为影响学生成长的楷模
学校在对学生严格科学管理的同时,还认真抓好教师教育管理。该校选聘教师绝不是仅仅把老师当成教学工具,而是把每一位教师真正看作学校的管理者,看作影响学生成长的楷模。
学校面向全国招聘优秀教师,每年暑期对全体教师进行为期半个月的全封闭培训,全面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水平。学校遵循“事业留人、情感留人、待遇留人”的原则,重抓师德建设,不断提高教师思想素质,爱生成为每一位老师的自觉行动。学校坚持对老师开展业务培训,一是走出去、请进来。走出去就是分期分批组织老师到江苏、上海、湖北等省市的先进办学单位学习取经。请进来就是邀请外校和外地的优秀教师到校授课。二是以老带新传帮带。为帮助青年教师快速成长,开展了“一带一”传教活动,每一名老教师负责传带一名新教师。三是精细管理。学校在教师管理上推行严格的工作责任制,制定了《教师师德准则》《绩效考核办法》等教师教育教学管理措施,每项考核指标直接和工资挂钩,全力打造一支水平高、责任强、素质好、非常稳定的师资队伍。
正是在这种刚柔相济的管理下,学校形成了良好的校风、教风和学风,师生的精气神得到进一步提升,整个校园呈现出朝气蓬勃的局面;学校凝聚力进一步增加,教职工更加理解、关心、支持学校各方面工作;学生行为习惯也越来越好,教师职业道德、师德师风、教育教学水平也明显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