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5:版面十五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
~~~
2019年01月24日 星期四 出版 返回首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上一期   下一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看 戏
  雁郊原乡  

  陆亚利

  文革期间,传统戏曲衰微,地方剧团忙乎排演样板戏,民间戏班艺人挂袍归田。拍成电影的革命现代京剧,诸如《沙家浜》《红灯记》《智取威虎山》《奇袭白虎团》《杜鹃山》《海港》《龙江颂》,反复循环放映。许多青年人甚至老年人,经典唱段记得滚瓜烂熟,张口都可以来上几句:“同志们杀敌挂了花,沙家浜就是你们的家……” “我家的表叔数不清,没有大事不登门……”“我们是工农子弟兵,来到深山,要消灭反动派……”相比情节跌宕起伏的同名电影,我们小孩子耐不住嗯嗯啊啊的长拖腔,觉得了无趣味。大队文艺宣传队,按照样板戏模式,偶尔也排演革命题材的花鼓戏。看厌了样板戏电影的老年人奔走相告,早早搬上板凳,赶到大队部戏台,过把看“人戏”的瘾。“人戏”的内容跟电影没什么差别,我们不感兴趣,独独好奇舞台侧面有古风古韵的民乐队。

  六十年代生人,已极少受到传统戏剧的熏陶,戏迷似乎就在这一代戛然中断。对于传统戏曲的印象,源自老一辈对花鼓戏的讲述和零碎的哼唱。夏夜,屋场里的男女戏迷,摇着蒲扇,津津乐道祠堂戏台的热闹,城里老戏院的火爆,生旦净末丑的绝活。大家你一言我一语,戏里戏外,各抒己见,品评扮相,辨析唱腔。阳姑爷最活跃,习惯蹲在石凳上,抽着喇叭筒旱烟,讲述看“戏理”不看“戏皮”的门道。荣菊嫂痴迷悲情戏,把演员悲戚哭腔的一招一式说得细致入微。

  反复推演《刘海砍樵》神话故事,恍若真有其人其事,胡秀英已不是什么狐仙,而是邻家不嫌贫爱富的好妹子。各色版本的《打铁》,诙谐幽默,讽喻毛国金吹牛浮夸“包打包造”,笑中带泪,绵里藏针。有人说,毛国银要毛国金打一把三尖两面、七星八卦、九扣连环的宝刀,其实他自己也打造不出来,只是戏文编出来的,劝告人们学艺要精。《借妻》讽刺张古董一心贪财,偷鸡不成反蚀一把米。阳姑爷评说张古董蠢得屙牛屎,借老婆的事都做得出来,聪明反被聪明误,活该人财两空。《蓝继子打砖》劝谕做后娘的要仁慈善良,对继子女要视如己出。刘娭毑对大团圆结局不以为然,抱定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要将狠毒加害王氏的许氏治罪,才有教育意义。《朱买臣卖柴》演绎隐忍励志、大器晚成、出官为仕的故事,老嫂子们叽叽呱呱替女人争功,说朱买臣遇到个好堂客,冇得贤内助,难得成功名。《生死牌》里姊妹情深、自我牺牲、生离死别的场面悲戚,堂客们夸赞演得好,说每次都忍不住哭,眼泪水把手帕润得浇湿。男戏迷爱看《大盘洞》,推崇戏里的做打功夫,女戏迷觉得打打斗斗没什么意思。《打金枝》贬斥任性无礼,《小姑贤》教化婆媳关系,男人们说是演给堂客们看的。堂客们对号入座,默不作声,隐隐领受教益。年少懵懂的我,那时虽未直接看过这些传统戏,却也略略听出戏如人生的道理。文革后间或看过几出,领悟到老戏迷的痴情,缘于把戏当成做人的镜子,评判善恶美丑。

  改革开放打开文化禁锢,城里开始排演传统戏,衡阳的花鼓戏、湘剧、祁剧传统剧目百花齐放。老戏迷上街卖完菜,宁愿不吃米粉、油饼,也舍得花几毛钱进戏院。免费寄存好菜篮子,摸进便宜的后排座位,感受一回“老戏”的声腔韵味、鼓乐节律。回来念念不忘,眉飞色舞怂恿乡邻:“百花剧院咯戏班子,水平硬是比我们乡里咯高多哒,旦角、小生、老生个个都唱得好。丑角硬是演绝哒,笑起我们是咯倒。还有三天演,快点去看啰!”口碑广告号召力强,几个响应的人,结伴成行。回来,戏迷聚拢在一起,又是一番共鸣和热议。

  乡里的草台班子,重出江湖,穿梭于红白喜事的主家。铁架木板搭就简易戏台,四面红绒幕布围住,顶部铺盖雨布。正面幕布上方悬挂戏班大名横幅,下挂两盏五百瓦电灯泡。傍晚,主人鸣炮迎接十来个人的戏班进场。茶水点心招待后,演员幕后化妆。浓妆艳抹穿着戏服踩台,已与吃饭前的模样对不上号。吉时开演,开场锣鼓咚咚敲响,唢呐、笛子、二胡、铙钹、碗锣、木鱼齐奏。暖场几分钟,大幕徐徐拉开,哄闹的场面安静下来,刺目灯光下,演员迈着台步亮相。观众黑压压一片,翘首咧嘴,礼节性击出稀稀拉拉的掌声。鼓乐齐鸣,唱念做打,举手投足,剧情渐次推进。精彩情节唱段,台下涌起阵阵喝彩,懵懂小儿愣愣地跟着鼓掌。丑角妙语出彩,老年观众也顾不上长者风范,豁开缺牙的嘴,和着青年人的尖声,哈哈大笑。

  不待一个曲目演完,小儿大都在爷爷奶奶们的臂弯睡沉,几个没有耐心的年轻人借故离座。第二个曲目更是经典压轴,爷爷奶奶们将熟睡的小儿卸到床上,回归原位。时间虽晚,却没有平日瞌睡虫的干扰,静心跟随剧情角色,嬉笑怒骂,悲喜起伏,全然忘我。剧终,全体演员亮相谢幕,余下为数不多的老者,起身佝偻着身子,朝台上注目回谢,意犹未尽。

  改革开放之初,生日喜庆也有请唱皮影戏的。年迈的师傅两三人,各色行头乐器两挑箱。两张八仙桌上架起一方白幕布,侧面和后面用黑布围挡遮光,中间吊个百瓦灯泡。好奇的小儿抢座前排,老年人坐中间,年轻人围站在后排和两边。艺人一身几任,舞偶、唱奏兼顾,人物刀马伴着锣鼓声腔舞动。古老的曲目,熟知的故事,高亢的唱腔,老年人听得如痴如醉。年轻人提不起兴趣,陆续结伴走开。两折戏下来,陪到散场的,只有十数个老年人。不久,请唱皮影戏的近乎销声匿迹。

  尔后,电视和网络媒体抢走实体舞台,戏曲市场萎缩,看戏与我们渐行渐远。日渐式微的传统戏,大都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着力抢救性保护培养传承人,多媒体存录经典曲目。依我看,排戏相对容易,抢救培养看戏群体,应该是个更大的难题。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版面一
   第A02版:版面二
   第A03版:版面三
   第A04版:版面四
   第A05版:版面五
   第A06版:版面六
   第A07版:版面七
   第A08版:版面八
   第A09版:版面九
   第A10版:版面十
   第A11版:版面十一
   第A12版:版面十二
   第A13版:版面十三
   第A14版:版面十四
   第A15版:版面十五
   第A16版:版面十六
柚子树
看 戏
衡阳晚报版面十五A15看 戏 2019-01-24 2 2019年01月24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