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5:版面十五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18年12月11日 星期二 出版 返回首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上一期   下一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故乡那条小江
  张新元

  故乡那条小江发源于大山深处,由北向南流入祁水。曾经,那条小江弯弯曲曲,像一条巨龙在平坦的田野中盘绕、伸延。

  春夏季节,阴雨连绵,江水长流不断,碧清碧清的。那滔滔江水与江床里的石头相碰撞,哗哗作响,像在开怀大笑,泛起一朵朵浪花。干旱时节,江中虽然断流,但湾回处往往有一个大沙氹,氹中有许多小沙眼,不断往外冒水,四季不枯。那一道道冒出来的清流,被石坝堵在堰上,再经过小圳,灌溉田园中的庄稼,造福苍生。由于堰水常流,当地农田普遍种上了双季稻。每年夏末,收完早稻,再插晚稻。秋末收完晚稻,农民仍把堰水引进田间,让泥巴长期浸泡“度冬”,保持湿软,以便于来年耕播。

  那一丘丘长期浸水的农田,成了鳅鱼、黄鳝繁殖和生长的理想家园。每当晴和的夜晚,鳅鱼、黄鳝大都从泥里钻了出来,一动不动地伏在泥面上。谁想要改善一下伙食,不妨打一个手电筒,带上鱼叉,去田边叉一阵,就会有可喜的收获。

  湾回处的另一边是沙滩,滩上堆积着大片粉末河沙,踩上去软软的。村里的小伙伴喜欢去那里玩耍,他们滚呀、跳呀、追呀,常常乐此不疲。附近村民修猪栏,砌烟囱,打柴火灶,需要河沙,随时都可以挑取,不花分文。

  小江的两岸栽着许多柳树。春天来了,和风轻轻地抚摸着大地,柳树长出了新的枝叶,翠绿翠绿的。清晨,黄莺尖着嗓子在柳树上欢快地吟唱,那婉转的音韵与淙淙江水相应和,织成一曲悦耳动听的乐章。

  江上有一座叫哥子桥的古雅青石板桥,由两个桥墩、三块桥板架成。每块桥板平整光洁,棱角分明,有三尺多宽,一尺多厚,一丈多长,有四五吨重。在没有起重机的当年,真是难以想象是怎么抬上去的。桥的西岸有一块功德石碑,上面刻着修桥捐款者的姓名和捐款数额,末尾还刻了修建年代。据碑刻记载,这座石桥是在清乾隆年间由众多好心人募资修成的,至今已有200多年历史,在当地可算一大景观和古迹了。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初,农村开展学大寨,改江造田。公社党委决定,把故乡小江的湾回全都改直,造成农田。劳动任务非常艰巨。决策作出后,如铁钉木,刻不容缓。村民们齐心合力,轻装上阵。那时没有农业机械,全靠锄头挖掘和扁担挑运。打土方,錾料石,砌江岸,苦战五个多月,终于把弯曲的老江改成了笔直的新江,有四丈多宽、九里多长。

  小江改直了,农田增多了,可沙氹再也不能形成,河沙全都被水冲走。秋冬天气,往往久晴无雨,堰上滴水不剩。晚稻再也种不下去了,农田再也不能“度冬”了,鳅鱼、黄鳝再也无处生存。那座青石板桥在改江时被錾成一砣砣料石砌了江岸。

  村民们一筹莫展,只有望“江”兴叹。

  随着岁月的流逝,我由当年的小伙变成了白发斑斑的老人,搬进了喧嚣繁华的都市。每次回乡,我喜欢到小江边散步,望着笔直的江道,聆听淙淙江水,脑海里总浮现出昔日小江弯弯的影子。啊!心中的小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版面一
   第A02版:版面二
   第A03版:版面三
   第A04版:版面四
   第A05版:版面五
   第A06版:版面六
   第A07版:版面七
   第A08版:版面八
   第A09版:版面九
   第A10版:版面十
   第A11版:版面十一
   第A12版:版面十二
   第A13版:版面十三
   第A14版:版面十四
   第A15版:版面十五
   第A16版:版面十六
嚼得菜根滋味长
爹出过远门
故乡那条小江
衡阳晚报版面十五A15故乡那条小江 2018-12-11 2 2018年12月11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