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 归
近日,有媒体做了一期关于特色小镇的调研发现,由于先天不足,一些地方数量众多、一哄而上的“旅游特色小镇”最终建成了“小吃一条街”。比如,在西部某地,一部热播影视剧就“催生”5家风格类似的小镇;号称总投资2亿元的一个民俗小镇,街道却空无一人,倒是几只羊在主干道旁悠闲踱步。
很多驴友也都有这样的感受,一些广告打得天花乱坠的特色小镇,去了第一家感觉还算新鲜,去了第二家感觉似曾相识,第三家就再也不想去了。所谓的“特色”,不过是名字形形色色,而内容则千篇一律。
说简单一点,小镇文化,一是要有历史感,二是要有独特性。没有历史便牵强附会,没有独特性便抄袭借鉴,这不是在搞文化旅游产业,而是烧钱炒项目。
不可否认,随着民众经济水平的提高以及对美好生活更高的追求,旅游经济势必有着旺盛的生命力。但是这种旅游热或者文化热,不是靠烧钱就能打造出来的。
一个项目好不好、可行不可行、划算不划算,作为制定和决策者的地方政府,应该有清醒的认识和科学的论证。不能说搞成了就是政绩,搞砸了就是试验。这背后的论证、审批、决策的责任,有必要厘清并追究到位。
如果这种拍脑门的决定能提前被否决,或者秉着为公为民、实事求是的心态,类似的假大空小镇就不该被“构思”。
发展小镇经济,打造文化产业,这是很好的方向,但是必须建立在“有料”和“合适”的基础上。如果手段拙劣,甚至为了立项不择手段,这就是“蹭热锅炒冰块”,不仅做不出好菜,还浪费薪柴。所以,一些假大空的“特色小镇”,该消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