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报道,南京大学社会学院教授、现年39岁的青年长江学者梁莹过去发表了超过120篇论文,其中至少15篇存在抄袭或一稿多投等学术不端问题。记者发现,大多数论文已从网上和学术期刊数据库删除,包括她的硕士和博士论文。她说,这些论文是自己联系撤稿的,其中一个原因是,很多学生告诉她,她以前的中文论文水平比较低。她也曾对学院领导表示,自己以前的文章“都是垃圾”“不能代表我的水平”,所以拿掉了。
1.似乎梁莹是出于“悔其少作”以及对学术有更高要求的缘故而主动撤稿的,而实际上,这不过是她掩盖自己学术不端的心虚表现。从已披露的情况来看,梁莹有一篇论文抄自他人,连标题都一模一样。在记者追问下,她也承认自己的一些论文存在学术不端问题。论文可以撤,可这严重的学术污点,又怎么可能抹掉?
梁莹还编了一套冠冕堂皇的说辞。她表示,学术不端只在自己学术生涯最早期,即2005年以前出现。当时她刚读研究生,学术刚入门,不懂规范。她还表示,国内学术界是从2005年开始强调规范的,“如果你这样追究下去,中国学者人人都有问题了。”这番话,可谓是一种“高明的无耻”。梁莹利用这些问题论文修完了硕士、博士学位,当作进入高校任教的敲门砖,更借此获得青年长江学者等荣誉。如今,她却试图“难言之隐、一删了之”,学校方面应及时介入,尽快查明事实,本着发现一起、查处一起的严肃态度加以处理。——评论员 魏英杰
2.梁莹大批“撤稿”,是不是在“毁灭罪证”,试图“洗掉原罪”?进一步调查发现,“整整一个年级的学生,竟没有一个人选她作为论文指导教师”。学生如此用脚投票,反映出她在学生中的口碑。梁莹还给人一种“滚刀肉”的感觉。她扬言:“我已经混到头了,没什么好怕的了”“我已经评上教授了,学校说必须每年上三门课我才来给你们上课的”。
不得不说,梁莹目前的“混混水平”,与其早年“创作垃圾”倒是异曲同工。如此“为人师表”,加上大批“撤稿”,梁莹所在的学校不能等闲视之。学术不端绝非中性词,是与非、对与错不容含混颠倒,高校与学界须以实际行动表明立场。——评论员 蒋 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