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世纪六十年代,经济还不发达,不像现在家庭几乎每户都有冰箱。那时,一到炎热的夏天,吃不完的饭菜或舍不得吃的鱼肉之类的食物,不到一天基本上都会变质甚至会变馊。但那时的人们在没冰箱的情况下,会想出各种办法去避免此类事情发生。
我母亲使用的方法,则是把一桶井水倒在脚盘里,把没吃完的饭菜放在不同的盘子里,再把这些盘子放到脚盘中漂着,并盖上一块木板,而那块块鲜嫩的豆腐就直接放入清水里。听母亲说,只要经常换水,放上二三天都不会变馊变质。从功能上来说,可抵得上一个简易的“冰箱”。以致于我成家后,尽管家有冰箱,也教老伴沿用母亲这种土办法,将买来的豆腐仍放到“清水”里。想吃豆腐时,我就从清水里捞出来,仍然清香鲜嫩。
吃着从“清水”里捞出来的鲜嫩的豆腐,我突然产生了一种奇想: 如果每个人把“心”都放在“清水”里去“养”,该有多好!“清水”里养“心”,可以永远保持洁净。《三字经》开篇就说过:“人之初,性本善。”即每一个人出生时都很善良,就像一块豆腐样洁白无瑕。当人逐渐长大,就会在不同环境不同思想的影响下逐渐发生了变化。有的“心”在大染缸里逐渐变色,有的“心”慢慢变坏。也正如“大浪淘沙”一样,“好心”“坏心” ,正直之“心”、贪娈之“心”、善良之“心”、丑恶之“心”就逐渐分离来。所以当一颗“心”开始成长之时,何不用一盆“清水”去护理她? 当然,给自己一盆“清水”去养“心”,是需要有一个洁净的环境,一个良好的氛围。人心的异化的确与环境有关,毕竟不是所有人都会像莲藕一样,有出污泥而不染的定力。假如能让自己一颗心养在纯洁的“清水”里,“心”也就绵延了水的清纯,就能始终保持的鲜亮清新。因为,被“清水”洗过的“心”就会有一股清凉在流动,一种原始的“性本善”在涌动,就会忘记世俗的一切烦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