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5:版面十五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茅洞桥的辨识度”之一
~~~“茅洞桥的辨识度”之一
~~~“茅洞桥的辨识度”之一
~~~“茅洞桥的辨识度”之一
~~~“茅洞桥的辨识度”之一
2018年10月09日 星期二 出版 返回首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上一期   下一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茅洞桥高头
“茅洞桥的辨识度”之一
  陆亚利

  身为衡阳人而不知茅洞桥的,应该不多。原因很简单,茅洞桥太有辨识度。

  我的老家在城郊雨母山,处于衡阳盆地紫色页岩丘陵核心地带,“见风消”红砂岭草木稀疏,町里氹眼泥不保墒,村路“天晴一把刀、落雨一垮糟”。

  生于斯长于斯的我,曾有些地域自卑,歆羡红壤区山清水秀,四季瓜果飘香,甚至埋怨上苍不公,令我投胎错过膏腴之地,寄身穷山恶水。因为山丘荒凉,我年少时作文,虽东拼西抄言不由衷,却极少有描写家乡景物的浮华辞藻。出生地别无选择,子不嫌母丑。稍稍懂事,便觉家乡地处城郊,相比穷乡僻壤,心里还能生出些些优越感。

  记得老一辈有个特定词语,把衡阳城区南部以外地区叫“高头”,远至两广、郴州、永州,近至茅洞桥、谭子山、南乡铺。北部以外地区叫“底下”,远至武汉三镇、岳阳、长沙,近至衡山、萱洲、樟木寺。

  同属南乡,乡民易结移民圈和婚姻圈,老家多有自茅洞桥等“高头”迁入和嫁入的人。当年修建斗山桥水库,便有部分村民移居雨母山。久而久之,“高头”似乎成为茅洞桥的代名词。“高头”人来走亲戚,乡民习惯客气地说:“冇事扯常(经常)到底下来耍啰!”长辈的口气,不无自信和优越感。“高头”人家邀约我们去做客,便会说:“劳烦放驾到我高头去耍,冇好招待就是。”语气有些谦卑,似在请求将就。

  由此知道,茅洞桥“高头”即意味不毛之地,“底下”为相对富足之乡。起初,我有些不明就里,后来学了地理,明白并非区分地域优劣,而是以湘江的流向作参照,上游为“高头”,下游为“底下”,我们同饮一江水,都是湘江的子民。

  小时候未去过茅洞桥,听大人说那里全是“见风消”红砂岭,山上光秃秃的不长树,只有稀稀拉拉的丝茅草。我一直以为那里如老家一样,没有硬棍柴可卖,只有丝茅草上集市交易,因而行政区划名为茅市。我参加工作不久,在邻乡柞市蹲点一年,跑过许多村庄,也经常去茅市区。绵延几十里,草木稀疏,山坡孤零零几棵苦楝树、桐子树,守护着一畦畦旱土梯田。尤其是秋冬,遍野紫红,了无生机。

  三十年弹指一挥间,人们满山满岭刨食的历史已经终结。今秋随团采风,故地重游,我喜见茅洞桥生态修复,虽是深秋,山上郁郁葱葱、鸟语花香。土砖茅屋几近绝迹,红砖瓦房鳞次栉比,绿荫里自信地矗立着栋栋别墅,茅洞桥“高头”今非昔比。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版面一
   第A02版:版面二
   第A03版:版面三
   第A04版:版面四
   第A05版:版面五
   第A06版:版面六
   第A07版:版面七
   第A08版:版面八
   第A09版:版面九
   第A10版:版面十
   第A11版:版面十一
   第A12版:版面十二
   第A13版:版面十三
   第A14版:版面十四
   第A15版:版面十五
   第A16版:版面十六
茅洞桥高头
秋酬客
再见伊山寺
七绝祭父
木樨香如珀
衡阳晚报版面十五A15茅洞桥高头 2018-10-09 2 2018年10月09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