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信息中心的最新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共享经济的服务提供者人数约为7000万人。2020年,这一人数预计将超1亿人。这些劳动者和网上平台之间究竟有没有劳动关系?是否应当签订劳动合同并享受相应待遇?
外卖骑手、代驾司机、上门厨师……近年来,通过互联网平台为消费者提供服务的劳动者群体不断壮大,这些“网约工”的权益保护问题不容忽视。
在遇到劳动争议时,双方签订的书面合同是极为重要的证据。但记者采访中发现,大部分网约工对签不签合同持无所谓的态度;还有的即便与平台签了合同,也从未仔细阅读相关条款,对于保险、工时、加班费、解除合同限制、经济补偿等事宜更是云里雾里。
记者以应聘骑手的身份致电同城速递服务公司闪送,客服明确介绍,没有正式合同。律师认为,网约工一旦出现工伤意外,劳动者保障几乎处于裸奔状态。网约工跟平台之间的法律关系缺乏操作指引。网络平台为了规避自己的法律风险,有意识地不履行自己相应的义务,有意识地把风险转嫁给网约工自己。
在法学教授颜三忠看来,如何消除法律上的模糊地带,成为网约工群体劳动权益保障的关键。如果既不能简单地纳入到劳动关系,也不是民事的劳务关系,从法律的角度来讲,还必须要与时俱进,创设一种新的法律关系的认定,给他们提供更好的法律保障。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法学院副教授沈剑峰说,面对庞大的网络平台,网约工依旧弱势。在现有状况下,网约工能做的,往往只是通过口碑,尽可能选择信用资质优良的平台服务。
据央视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