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4:版面十四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18年04月23日 星期一 出版 返回首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上一期   下一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青年别总活在“话语温室”里
  范娜娜

  最近,“隐形贫困人口”这个词火了。

  据报道称,非理性消费、收入较低、生活成本较高、缺乏理财意识是“隐形贫困人口”出现的四大原因。

  数据显示,“隐形的贫困人口”大部分人月入一万多,但在护肤、穿衣、饮食上毫不吝啬——穿着3000元的西装,敷着100元一片的面膜,吃着来自智利的葡萄,挎着香奈儿包包,租着6500元带落地窗的大房子。

  追求有品质的生活并没有什么问题,但消费经常超出自己能力范围之外,享受了高级生活还高喊自己贫穷,可能就是矫情了。

  所以,所谓“隐形贫困人口”更多是自我消费不节制所造成的——不是没有钱,只是花得多而已。

  很多人会觉得这只是一种仪式性的表达而已,自我打趣一番,矫情一下,避免自我被流行抛弃。然而这样的话语,并不能反映真实社会。

  从《第一批90后已经出家了》的佛系青年,到《摩拜创始人胡玮炜套现15亿:你的同龄人,正在抛弃你》的“抛弃体”,制造“流行”成为自媒体收割流量的方式,这背后可能只有商业的逻辑,却缺乏真切的社会关照。

  因为“隐形贫困人口”火了之时,真正的贫困人口却可能连接触到这个热词的机会都没有。

  其实,“隐形贫困人口”这一热词的流行是因为其准确捕捉到了当代青年的痛点,让很多网友认领这就是自己的状态——“是我本人”,由此引发了全民的二次创作,对其进行了意义上的延伸。

  虽然它能给个体带来群体认同感,但它却是“夸大了因观看而带来的快感,它对那些可见之物夸大其辞,吹捧、凸显那些浮面的表象,并拒绝意义或深度。”

  紧随其后“隐形单身人口”“隐形吃货人口”集体上线,各类段子横空出世,形成新的群体狂欢。但这逃离不了的一个事实是,用恶搞来调侃,用娱乐来戏谑,狂欢过后一地鸡毛,不良的消费习惯依旧没有改变。

  沉浸在诸如“隐形贫困人口”这类“话语温室”中的青年,是时候走出来了。追求生活品质可以,但也要注意经济承受能力;适度矫情可以,但也要活在真实里。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版面一
   第A02版:版面二
   第A03版:版面三
   第A04版:版面四
   第A05版:版面五
   第A06版:版面六
   第A07版:版面七
   第A08版:版面八
   第A09版:版面九
   第A10版:版面十
   第A11版:版面十一
   第A12版:版面十二
   第A13版:版面十三
   第A14版:版面十四
   第A15版:版面十五
   第A16版:版面十六
社会真相不能被“导演”
“游客砸死袋鼠” 容忍就是纵恶
治理闯红灯不能仅依赖“喷水”
青年别总活在“话语温室”里
衡阳晚报版面十四A14青年别总活在“话语温室”里 2018-04-23 2 2018年04月23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