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许 珂
基层声音:
坚持全民共治、源头防治,持续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打赢蓝天保卫战。加快水污染防治,实施流域环境和近岸海域综合治理。强化土壤污染管控和修复,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加强固体废弃物和垃圾处置。提高污染排放标准,强化排污者责任,健全环保信用评价、信息强制性披露、严惩重罚等制度。构建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积极参与全球环境治理,落实减排承诺。
十九大报告点击:
湘江衡阳段 彭 斌 摄
1.沿河86家采砂场关了,村民的怨言少了
举措:
“通过几个月来的砂场整治,河岸边乱采乱挖的现象不存在了,噪声扰民、粉尘满天的问题也解决了,河道的安全性提升了一大步。”衡南县廖田镇勤丰村的村民全伟红在耒水河边住了一辈子,对于河长制所带来的变化是深有感触。他说,“与以前相比,如今河道干净整洁,河水清澈见底。”
以前,衡南县沿河13个乡镇河道两岸就有砂场118处,周而复始的开采对河道环境及周围居民生活造成了极大的影响:污水细沙沉淀在河里,占据河道,严重影响河道行洪安全;部分砂场离重要桥梁、主要交通干道、居民饮用水取水口很近,没有生产安全标志,存在严重安全隐患。
为改善这一现状,衡南县积极推进河长制,建立县、镇、村三级河长全覆盖,高标准地制定整治方案,形成联合办公行动制,对河沿岸非法采砂场进行集中取缔。经过几个月的努力,全县沿河118处砂场,自行整合19处、自行拆除设备及清场砂场94处、依法强制拆除5处。
“河道安全环保是大势所趋,人人有责。我们砂场在县政府的领导之下进行了拆除,河道坑坑洼洼进行了回填,使河道变得更清更绿。”采砂场业主邓志宏如是说。
制度层层压+执法常态化,让责任“实”起来
水是生命之源、生态之基,人们生存发展离不开江河湖泊的滋育。若想打造一个“水系完整、水量保障、水质良好、河流畅通、生物多样、岸线优美”的新衡阳,从哪下手?答案是——河长制。
去年以来,市委、市政府严格按照省委、省政府全面推行河长制有关工作要求,在全省率先建立市、县、乡、村四级河长制,率先成立市河湖水资源管理中心,率先建立市级河道管理联合执法队,稳步推进河长制各项工作。
如今,我市已经形成了强大的四级联动的“河长制”体系:全市515条河流全部明确了分级分段河长2382名,湘江、耒水、蒸水、舂陵水等4条河流或河段由市领导担任河长,58条河流或河段由县级领导担任河流河长、818条河流或河段由乡镇(街道)主要负责人担任河长、2521段河段由村干部担任河段长。
为了让河湖管理保护执法常态化,我市还成立了由水利牵头,公安、畜牧、环保、海事等部门参加的城区河道管理联合执法队,负责全市108公里河道执法工作,对河道非法采砂、乱占河道岸线、水上餐饮、污水直排、网箱养鱼等违法行为进行打击。2017年,联合执法队查处非法采砂15起,依法作出行政处罚共5.6万元,没收非法所得1.8万元;查处非法卸砂15起,查获电打鱼64起,查扣非法餐饮船二艘。
数读:
湘江衡阳段水质常年稳定在Ⅱ类以上
2.河水变干净,玩耍的人多了一倍
温和的阳光洒在清清的水面上,波光映衬着两岸的树木和青草,微风徐来,嗅见丝丝清香……1月15日10点,记者行走在衡阳县的蒸水河畔,只见河堤上有不少的散步、骑行的人经过,河边数根钓鱼竿呈“一”字排开,垂钓者在一旁晒着太阳,静静等待鱼儿上钩。
“以前钓鱼就是为了打发时间,不敢吃。现在蒸水河的水大变样,水变清了、也不像以前有臭味了,钓上来品种好的鱼我都带回家吃。”在这里钓了三年鱼的周启东见证了蒸水河水质的变化,“去年,政府部门加强了对河面的清理,隔一两天就看到有人划着船在清理水面的垃圾和浮萍,现在的水比原来好多了,结伴来这玩耍的人都多了一倍。”
据了解,自“河长制”实施以来,衡阳县共取缔县城饮用水源保护区内养殖场4个、水面养鸭12000余羽、采砂船2艘、采砂场3处,取缔排污口13个,建设了城市生活污水管网3775米,削减污水排放量为4.2万吨/年。如今,衡阳县蒸水饮用水源地已成为全省县级模范饮用水源地。
自河长制实施以来,我市共关闭4个城区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内排污口,完成率100%;拆除各类非法码头218个,非法码头整治率超过30%;完成175.5万亩农业专业化统防统治,完成率100%;行政村垃圾治理完成率90%;完成4个工业园区污水集中处理设施与在线监测建设,完成率100%;完成2个乡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此外,耒水入湘江口、城北水厂、蒸水入湘江口、熬洲、洣水入湘江口、舂陵水入湘江口等6个国控断面优良率应达到85%,实际优良率98.48%;38个省级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应达到92.6%,实际达标率97.37%。
截至目前,湘江干流500米范围内规模养殖场全部关停搬迁到位,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网箱养鱼全面禁止,县级以上城镇污水处理率达87.5%,河道采砂实现市城区河道108公里全线禁采,耒水、洣水国家湿地公园成功通过国家林业局挂牌验收,湘江衡阳段水质常年稳定在Ⅱ类以上。
憧憬:
力争2-3年,让湘江干流及主要支流水质达到Ⅰ类标准
3.公园里的湖水变清了,来这健身的人翻了一番
1月17日7时,74岁老人李云刚来到岳屏公园,沿着湖边散步锻炼。
只要不是瓢泼大雨,早上到岳屏公园走走,已成为李云刚的习惯。在去年的12月,李云刚突然发现岳屏公园里的湖水不臭了,水也越来越清了,他感叹:“岳屏公园的生态环境,真是越来越好了!”
其实,生活在老城区的市民,或多或少都有与李云刚相似的感受。
“以前,公园里湖水臭得让人必须绕道而走。现在淤泥全被清除,湖边成为我们最喜欢的锻炼场所,来这健身的老人比以前翻了一番。”正在湖边晨练打着太极的老人刘健对记者说道。
黑臭水体是百姓反映强烈的水环境问题,不仅损害了城市人居环境,也严重影响城市形象。在黑臭水体治理方面,相关部门采取清淤、截污、水体贯通、活水补给、生态修复、两岸环境提升等综治手段,彻底改变过去边治理边污染的恶性循环,真正解决长期影响群众生活的黑臭水体环保污染问题。
截至目前,岳屏公园、西湖公园、平湖公园、生态公园、青少年宫、莲湖广场、衡阳抗战纪念馆等7个黑臭水体整治项目已经进入收尾阶段,幸福河、雁栖湖、酃湖公园、规划松梅湖区域4个项目计划在明年底前完成整治。
“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把本来无人愿管、肆意污染的河流管起来,消除河湖管理的盲区和真空,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双赢,是发展的必然选择。”市水利部门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如今,我市正以“河长制”为龙头,全面实施山水林田湖的系统管理,有效修复和恢复河湖生态功能,确保衡阳“一江四水”水清、河畅、岸绿、景美。
而近一年的河长制探索,让衡阳人民对河长制的实施有了全新的认识,更对生态建设有了较深的认知。
该负责人表示,接下来,全市水利部门将严格落实制度“管好水”,坚守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进一步落实用水总量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限制纳入、水资源管理责任与考核“四项制度”。坚持长效机制与专项整治相结合,严格涉河建设项目和活动监管,加强水域岸线管理和保护,严厉打击整治非法排污、采砂等破坏水环境的行为,促进河湖协调健康发展。
其次,将坚持多措并举“护好水”,以“一江四水”水质保护为重点,加大资金投入力度,统筹水上、岸上污染综合防治,重点治理工矿企业、城镇生活、畜禽水产养殖、农业面源等污染,切实改善水环境质量。强化源头治理和生态修复,加大江河源头和饮用水源地保护力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和禁止开发范围,实现江河源头保护区污水“零排放”。
再者要大力推广PPP模式在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等领域的实施,策划包装好一批真正的PPP项目,引进高资质、高声誉的公司来投资、运营、管理,吸引更多社会资本来解决好水环境治理的突出问题。届时,我市将运用PPP模式全面推进142个乡镇污水处理厂、3座垃圾焚烧发电厂、城区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和城市黑臭水体治理,确保湘江干流及主要支流水质稳定在Ⅱ类标准以上,力争通过2-3年时间的努力,让湘江干流及主要支流水质达到Ⅰ类标准。
最后,将坚持“利用水资源、做好水景观”理念,推进湘江城区段沿岸建筑物后退150米,蒸水、耒水城区段沿岸建筑物后退100米,精美建设生态绿地,将防洪保安与生态、景观、休闲、文化等社会功能相结合,精心打造一批国家级、省级水利风景区,使河道成为一条安全线、生态线和风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