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吃着衡东的土菜长大的。
没想到,这些极为平常毫不起眼的农家土菜经媒体不断聚焦放大,经家乡“高人”逐步引进吸收和传承创新,就像孙悟空拥有七十二变,变幻出各式各样的花样来,热气腾腾,色彩斑斓,暗香浮动……以独特的色、香、味,熏染着大家的鼻腔和味蕾,一时享誉大江南北,成为“城里食客”追逐的“时尚”。有人神秘地告诉我,也许是你的家乡找到了土菜之魂!
土菜之魂系在家乡的神奇土地上,散发出温暖人心的灵光。的确,家乡衡东县山清水秀,人杰地灵,历史上出过一个元帅、两个状元、一个探花。俗话说:“无湘不成军,无辣不成菜。”相传:清朝嘉庆年间,衡东籍状元彭浚回乡省亲,把几斤三樟黄辣椒带进宫廷。这些黄辣椒皮薄肉厚,辣度猛烈,颜色鲜艳,被掺和进宫廷玉宴的菜肴中,辣中带甜,甜中带脆,脆中带香,香中带辣,让人垂涎三尺。皇帝品尝后,龙心大悦,钦点黄辣椒为“贡椒”。从此,三樟黄贡椒每年进京为皇帝享用,被誉为衡东土菜之魂。
家乡的土菜之魂在“辣”。“椒多不坏菜,辣口不上火”,乡亲们煮菜追求大火、油多、辣椒猛。大家嫌吃“青椒炒肉”不够辣,还要在菜里撒一把干辣椒灰,放得菜里一片通红,被辣得满头大汗才“倒瘾”。外地人只要吃上衡东土菜,一边啧啧称赞,一边被辣得鼻尖冒汗吐着舌头擦眼泪,真是爱之愈深,“恨”之愈切。说起来十分奇怪,三樟黄贡椒辣椒只在大衡山(含衡山县、衡东县、南岳区)的土地上才长得出来,且又香又甜又辣又脆。如果把黄贡椒的种子撒播到其他地方,轻则品种变异,结出来的辣椒色彩变红,味道变淡,个量变小;重则水土不服,没过上十天半月,辣椒树连枝带叶枯萎,直至死亡。
“一方山水养一方人”,家乡的白豆腐也是这样,随意放点猪油,将豆腐切成三角状,放上辣椒灰、大蒜叶和酱油,又嫩又白,叫人百吃不厌。只要离开大衡山这片土地,老乡们用同样的大豆、同样的工艺,就是做不出好吃的豆腐,探究了半天,原来是水的缘故。家乡的水质成就了家乡的豆腐,而家乡豆腐又成就了家乡土菜,眼下,“衡东土菜”已红遍大江南北,其中白豆腐在土菜中举足轻重,一些在外地开饭店的衡东老板为保持土菜的原汁原味,不惜血本从家乡拉来传统土菜原料,每次都少不了衡东白豆腐。
土菜之魂系在乡亲的传承创新中,展示着湖湘文化的魅力。有人说,“岳母看见郎,屁股不挨床”,说的是岳母娘看见女婿来了,赶紧下厨做好吃的。“霞流蛋汤”被誉为“土菜一绝”,岳母娘将水烧开后,放点瘦肉丝,打几个鸡蛋,在锅里搅拌,撒点葱花、胡椒粉,调上酱油,不到五分钟,菜出场了,又快又好,听说喝下这碗蛋汤能滋阴壮阳。还有石滩三黄鸡、荣桓酒糟鱼、石湾脆肚、杨桥麸子肉、洋塘棍子鱼……如璀璨的群星撒落于村村寨寨,这些饱含地域特征的土菜,经湖湘文化的浸润和积淀,在大衡山形成“一乡一品”“一村一品”的地域特色。衡东土菜实施“拿来主义”,将这些花样繁多的传统“名菜”层层筛选、加工、提炼,一路传承下来,拼成“主打菜肴”,令食客拍案叫绝,就是民间医治小孩体虚的偏方“柴火煨蛋”,也被当作衡东的“当家土菜”,且红极一时。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也是衡东土菜发展的不竭动力。“千事万事,先管饭事”,衡东人口味重,会吃、敢吃、能吃,无论吃什么,总喜欢吃出个味道来,只要可以“进口”的,就有人去尝试。“黄蟮炒蛋”,就是把黄蟮与鸡蛋两个风马牛不相及的食物组合到一起,将黄蟮剁碎,搅拌到鸡蛋中,一起倒锅里煎炒,不但香气扑鼻,鲜嫩可口,还增加了温补性能,从而享誉三湘。按照传统厨艺,鸭子与鸭血是分开吃的。乡亲们却将鸭和鸭血混在一起煮,加上干辣椒、老姜、蒜子,滴入山茶油,形成一道新菜“血鸭”,此菜上市后,香气扑鼻,又鲜又嫩,辣味十足。还有“茄子豆角”“丝瓜蛤蜊”“苦瓜干鱼”都采用大胆的搭配与创新,使土菜具有美味,拥有丰富的营养价值。正是在这种新的排列组合中不断创新完善发展,形成“衡东土菜”一些新菜系、新品牌。
土菜之魂系在平民的普通口味里,显示出农家弟子的骨感。衡东土菜不与山珍海味争宠,立足本土,用当地最新鲜的食材,最普通的制作方法,让土菜“土”得出奇,“土”得特别,“土”得富有“野性”,原始自然,养心暖人。地皮菇是生长在山岭上的一种野生植物,每逢春天,曼妙清新的春雨温润如酥,地皮菇像黑木耳般苏醒膨胀,乡亲们将它捡到竹篮,洗净,放入锅里烧滚,放点猪油,加上香葱肉沫,美味可口。野艾长在农村满山满坡,蓬蓬勃勃,村姑们把割来的艾叶浸泡在铁桶里,盈盈的,翠翠的,满桶绿意,惹人喜爱,一遍遍地清洗,切碎,拌上面灰、红糖,搅拌成浆糊状,一砣砣放入铁锅,滴上茶油,用温火煎熟,洒上点点芝麻,香气扑鼻,叫人馋涎欲滴,又香又脆,不少人的便秘也治好了。马齿苋俗名麻子菜,淡红色的腾,绿色的叶片厚实、味酸,是家乡土菜的好原料。乡亲们还扯来一把蒲公英做汤,虽然味道清苦,但能解食毒、散滞气、消恶肿……“绿色环保,原汁原味,营养保健”“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奇”是家乡土菜的发展思路。当然,家乡父老也“海纳百川”,将北方的饺子,兰州的拉面,上海的面包,甚至衡阳的鱼粉,都“为我所用”,深深吸纳于衡东土菜之中。
土菜之魂系在精妙的宣传策划中,凝聚着家乡父老的智慧。“酒好不怕巷子深”。当年,他们凭着一根扁担闯天下,将本地的鸭蛋、辣椒、茶油、湘黄鸡等农产品贩往全国各地,价廉物美,深受青睐。现在,他们信奉“酒好也得勤吆喝”。2004年以来,家乡注重打造“衡东土菜”品牌,不定期举办土菜文化节,举行“土菜名店”“土菜名厨”争霸赛,为土菜铸魂筑魄,那“生肚茶油黄椒焖,香融嫩脆响神州”的石湾脆肚,那“龙嬉凤仔没商量,粉身碎骨赴情场”的黄鳝炒蛋,那“嫩白琼浆添妙趣,原来草市隐灵泉”的草市豆腐……纷纷走进中央电视台、《经济日报》《湖南日报》等各大新闻媒体与网站,这些“衡东土菜”知名度越来越高,影响力越来越大。不少地地道道的“衡东土菜馆”悄然进军北京、上海、深圳、广州、长沙、衡阳等地,浩浩荡荡,势不可挡;衡东土菜已成为家乡的支柱产业。中国餐饮文化大师常国强充满深情地为“衡东土菜”赋诗一首:“农家土中生,农家地里长,衡东土菜有营养;喝的是山泉水,吸的是自然光,配的是天然料,选的是老土方……”
啊,衡东土菜!那五彩缤纷的色彩、大胆创新的搭配和麻辣清香的味道,混合着泥土阳光的温暖气息,早已融进父老乡亲的血液,成为我最熟悉而温馨的家乡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