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3:版面十三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17年12月07日 星期四 出版 返回首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上一期   下一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保留一颗“诗心”,孩子才会有远方
  毛建国

  “有本事冲我来,别在家长会上吓唬我爸!”这不是一名顽劣少年在说粗话,而是一句表达孩子真情实感的诗。这些天,网上流传一组富有童真、童趣的诗,很多人看完后感慨:我们的写作水平,可能连小学生都不如了!

  这组孩子的诗确实惊艳。比如一个7岁小朋友写的:“灯把黑夜/烫了一个洞”。这个“烫”字用得多好,不禁让人想到王安石写“春风又绿江南岸”时推敲“绿”字的故事。一个8岁的小朋友写道:“春天来了/我去小溪边砸冰/把春天砸得头破血流/直淌眼泪/到了花开的时候/它就把那些事儿忘了/真正原谅了我”。虽然还很稚嫩,但又多么富有哲理。

  有许多人自叹不如,说4岁孩子写的诗也太美了。是的,诗集《孩子们的诗》的作者年纪尚小,大多刚上小学,有的还在上幼儿园,他们认识的字不多,没有基本的文化积淀,更不要说经过专门的诗歌训练。正因为如此,他们的诗有着一种简单、直接、动人的力量。其实,诗歌出现之始,就是对人们最直接观察与思考的记录。

  很难说这些孩子长大之后还有多少人保留写诗的习惯,更难说会有几个人成为诗人。但即使不能成为诗人,却可以拥有诗一样的心灵。诗人荷尔德林有一句诗,“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之上”,因为哲学家海德格尔的借用并赋予其哲学内涵而广为人知。能不能实现“诗意地栖居”,外部环境是重要的,更重要的还是在于能不能拥有一颗“诗心”。

  在每个人成长的路上,都曾经有过“诗心”,只是走着走着,后来走丢了。所以高晓松一句“生活不止眼前的苛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才会引起那么多的共鸣。这也正是我们想问的,现在这群引人惊叹的孩子,再过十年二十年后,还会有多少人保持“诗心”?如果他们兴趣来了再写一首诗,还会像现在这样有着触及人心的美吗?

  这并非向现代教育叫板。教育有其自身规律,经过这么多的探索,也形成了一些共识。包括现行的语文教育,依然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与必要性。这里更多是在提醒,在规范化教学的同时,依然应该给孩子提供一个自由生长的天空,不要过早地给他们套上枷锁,让他们能以“赤子之心”面对世界。

  不奢望所有人都成为诗人,但所有人都应该留有一颗“诗心”。当然,能不能存有一颗“诗心”也有社会的问题,有时社会的坚硬与复杂让人们不再心灵柔软。不管如何,现代教育应该呵护孩子的“诗心”。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版面一
   第A02版:版面二
   第A03版:版面三
   第A04版:版面四
   第A05版:版面五
   第A06版:版面六
   第A07版:版面七
   第A08版:版面八九
   第A10版:版面十
   第A11版:版面十一
   第A12版:版面十二
   第A13版:版面十三
   第A14版:版面十四
   第A15版:版面十五
   第A16版:版面十六
保留一颗“诗心”,孩子才会有远方
校车超载“双追责” 应成为常态
如何让成年人走出“妈宝”泥淖
保健品“知假买假”获赔的标本意义
衡阳晚报版面十三A13保留一颗“诗心”,孩子才会有远方 2017-12-07 2 2017年12月07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