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就来关注一下“秋后算账”的话题,看看哪些疾病最爱在此时“找麻烦”!
暑湿淤积“算账”:
感冒发烧
每到秋季,感冒发烧、肠胃不适的患者就特别多,严重的还会发生下呼吸道感染。专家解释,这属于暑湿淤积到一定程度后的结果,让人防不胜防。
“夏末秋初,也就是高温后的一个月里,是呼吸道感染最常见的时候。”专家说,这可能是因为夏季高温时降温纳凉手段不当,过度贪凉导致患病。因此,不仅高温刚到时要警惕,对于高温的这个“滞后攻击”也要给予足够重视,提早预防。
过分贪凉“算账”:
颈椎病发
除了呼吸道感染,最容易“秋后算账”的疾病就是颈椎病。“高温天吹空调毫无节制,以为只会有风湿风险,其实,这也可能导致严重的颈椎病。”专家介绍,倘若在秋季总感觉颈部活动受限,另伴有眩晕、恶心、上肢麻木、视物模糊等症状,那就得查查颈椎问题。
专家表示,如今气温骤降,要对付“秋后算账”的颈椎,就一定要加强低温下的颈部保暖——“不妨穿件高领衣服,戴一条围脖、丝巾。平时多仰头,避免长时间低头。”
嗜吃冷鲜“算账”:
冰箱肠炎
炎夏季节,冷藏食物备受宠爱,可是,不少酷爱冷饮的朋友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吃时冰凉透心、浑身舒坦,但往往几小时后即出现腹痛、厌食等症状,俗称“耶尔氏菌中毒症状”。
“肠胃好的人可能当时缓解一下就行了,肠胃敏感的人可就麻烦了。”专家说,由于夏季温度高,所以身体接收低温食品时感觉不大,但长期如此,身体就欠下了“夏债”,“秋季肠道敏感,容易腹痛、畏寒、浑身乏力等,很多时候就是因为夏季吃了太多低温食品”。所以,经历了数月高温后,进入深秋,一定要加强营养补给。但要注意,切不可恣意猛吃猛喝,一来可能伤了脾胃,二来可导致体重剧增。在秋季,坚持吃八成饱对控制体重很关键。
蚊子叮咬“算账”:
乙脑流行
说起夏天的烦恼,大多数人都有一个体会——蚊虫叮咬。喷了花露水、擦了维肤膏,以为肿胀的包消退就没事了?这时,你得注意这样一个“秋后算账”的病,那就是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
流行性乙型脑炎(以下简称乙脑)是由乙脑病毒引起、由蚊虫传播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乙脑的病死率和致残率高,是威胁人群特别是儿童健康的主要传染病之一。
“秋季是乙脑流行季节,带有乙脑病毒的蚊子在叮人时,就把病毒种到了人体内,病毒进入人体,使脑组织发炎。”专家介绍,乙脑潜伏期一般在10-14天左右,多见于10岁以下的儿童,发病较急,开始时出现发烧、头痛、恶心、呕吐,易被误诊为感冒,但是没有流鼻涕、咳嗽的感冒症状,而且发热越来越高、很难退烧、精神差、爱睡觉等,应该提高警惕。
大量出汗“算账”:
缺钾软瘫
经历了炎热的夏季,人体剧烈出汗,大量的钾离子随汗液排泄而丢失,而一到秋季,低温来袭,补水工作不到位就会导致身体因为极度缺钾而产生健康风险。
“人体新陈代谢加快,血浆中的钾容易转入到细胞内,从而容易发生低血钾症。”专家介绍,此症最突出的表现是四肢酸软无力,出现程度不同的神经肌肉系统的松弛软瘫,尤以下肢最为明显,肌张力减弱,腱反射减退。病情严重时,还会伴有心血管系统的功能障碍,如胸闷、心悸、腹胀、恶心等,甚至可出现呼吸肌麻痹,呼吸困难以及严重心律失常。所以,如果秋季经常出现疲惫不堪、全身乏力等症状,不妨去医院测一测身体是否缺钾,方便及时补充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