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4:版面十四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17年09月01日 星期五 出版 返回首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上一期   下一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我国科学家
发现水稻增产新途径
  揭示“稻花”发育调控机制

  我国科学家

  发现水稻增产新途径

  我国科学家日前通过研究证实,原始的“稻花”(水稻小穗)由三个小花构成,水稻小穗中的两个护颖是由侧生小花退化而来。该研究首次揭示了水稻小穗侧生小花的发育调控机制,为通过提高水稻每穗粒数实现增产提供了可能。相关研究成果已于8月28日在线发表在著名学术期刊《美国科学院院报》上。

  据论文通讯作者、西南大学农学与生物科技学院何光华教授介绍,水稻产量的构成有“三要素”——亩穗数、每穗粒数、千粒重,其中每穗粒数是最重要的因素。每穗粒数的多少又受到水稻花序上一次枝梗数、二次枝梗数及其上着生小穗密度的影响。

  何光华介绍,每穗粒数的形成还有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小穗内小花的数目,但正常水稻一个小穗内只包含一个可育小花。虽然早在上个世纪30年代英国植物学家阿格尼斯·阿尔伯就提出了水稻“三花小穗”假说,认为原始的稻花可能由三个小花构成,小穗中两个“无用”的颖片器官可能是两个侧生小花退化而来,但该假说缺乏直接证据。

  2013年以来,何光华和李云峰副教授领导的研究团队通过图位克隆、细胞学、分子生物学等手段,研究团队揭示了LF1编码的转录因子通过起始分生组织维持基因OSH1的异位表达来促进侧生花分生组织形成的分子机制,明确证实了水稻“三花小穗”假说。

  该研究同时为提高水稻产量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通过培育‘三花小穗’水稻品种,理论上可以大幅度提高每穗粒数,从而实现水稻显著增产。”李云峰说。

  据新华社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版面一
   第A02版:版面二
   第A03版:版面三
   第A04版:版面四
   第A05版:版面五
   第A06版:版面六
   第A07版:版面七
   第A08版:版面八
   第A09版:版面九
   第A10版:版面十
   第A11版:版面十一
   第A12版:版面十二
   第A13版:版面十三
   第A14版:版面十四
   第A15版:版面十五
   第A16版:版面十六
暑运期间 近6亿人次坐火车出行
出租车驾驶员从业资格考试 将公开题库 “两考合一”
我国科学家 发现水稻增产新途径
今年我国将有6艘商船穿越北极航道
衡阳晚报版面十四A14我国科学家
发现水稻增产新途径
2017-09-01 2 2017年09月01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