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到传统戏曲,人们最深的印象肯定就是咿咿呀呀的吟唱,还有点呆板的感觉,可是《中国戏曲大会》为它披上了一件时尚化靓装:让传播载体新起来,让传播形式新起来、培养戏曲新粉丝,让传统戏曲焕发时代的颜值和感染力。
在中国已有七亿多网民的大背景下,戏曲发展和传播,如果依旧停留在“过去式”:在单一的传统戏台上演出,传播范围、传播空间都已经有点窄和落伍了,削弱了戏剧应有的文化张力、精神感染力。《中国戏曲大会》则为它换上了“空中大舞台”“网络大戏台”,舞台布置精美,灯光效果很“炫”,通过电波传播,通过互联网传播,人们足不出户就能欣赏到歌仔戏、粤剧、闽剧、高甲戏等地方剧的精彩表演,身在他域的公众也能看到“踩跷”“铁门坎儿”“摔叉”“矮子功”等“戏曲绝活儿”。戏曲节目由“台”搬到了“线”上,它拓宽了传播范围,让更多类型的传统戏曲走进千家万户。
戏曲的传统演出方式就是,演员在上面演,观众在下面看。因为缺乏互动,有点单调,时间稍长一点,观众注意力就会分散,对脸谱文化、肢体语言读不懂,也没人点拨和讲解,影响了继续看下去的积极性。《中国戏曲大会》的传播形式则焕然一新,舞台上有现场表演,有专家点评,有游戏互动,还有剑拔弩张的对抗性竞猜、妙趣横生的抢答题,整个看戏过程充满了趣味和乐趣,既能大饱眼福,又能学到戏曲知识、审美知识,观众看戏的积极性被“燃”旺很多,让《中国戏曲大会》引发了“霸屏”效应。
传统戏曲的慢的格调,以及咿咿呀呀的叙述,让不少年轻人觉得不过瘾,心有距离感。《中国戏曲大会》突破了这一点,用朝气蓬勃的互联网气息,动感时尚的元素,消除人们的戏曲神秘感,尽量缩短观众和戏曲之间的距离。古老的戏曲面孔变了,更加靓丽了,更多年轻人发自内心喜欢戏曲了。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戏曲大会》真的完成一种重要的文化担当:注重培养传统文化的继承人,值得嘉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