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谈
印荣生
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的精神生活需求也日益提高。为顺应这种变化,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杭州、青岛等大中城市,出现了不少24小时不打烊书店。公共图书馆也普遍实现了夜间开放,成都图书馆实行的就是三班倒制。虽然这些书店、图书馆的运行成本比朝九晚五制高得多,管理难度也要大些。但因其“随时可来”的人性化制度设置,深受读者欢迎。
这些年,人们对于博物馆错时、延时开放的呼声日高。这是市民正当的文化诉求,管理方创造条件,满足市民需求,是责任所在。
博物馆是供人观赏和研究的,它是一座城市最直观的历史、文化“胎记”。闲暇时间,人们可以由此穿越时光隧道,走进历史,开启心智,感悟人生,会令人轻松而惬意。它是提升市民文化内涵和精神气质的重要场所,人们甚至将它视为“朝圣”之地。
遗憾的是,许多博物馆实行的多为朝九晚五工作制,结果是“你上班,我开门;你下班,我打烊”,现成的“精神富矿”也因此被浪费,着实可惜。这个问题之所以得不到解决,最主要的原因是一些公共服务单位在服务理念和手段上,还没有与公众的文化需求“对标”。
与书店等场所不同,博物馆的馆藏更为珍贵,有的还是国宝,错时、延时开放,对其安全性,会带来一些挑战。但如果还没天黑就“铁将军”把门,岂不因噎废食?可以肯定,只要在管理上多下功夫,办法总会比困难多。
事实上,不少城市在元旦、春节等重大节假日,向市民免费和延时开放博物馆,也成为一种普遍现象。一些世界知名博物馆,均有在双休日或特定日子延长开放时间的制度。这里面都有值得借鉴的经验。
博物馆错时、延时开放,实行文化服务与需求的精准“对标”,是扩大公共文化资源共享面,实现社会效益最大化的必然要求,也是人文城市应有的内在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