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恨相见得迟,怨归去得疾。柳丝长玉骢难系,恨不教疏林挂住斜晖……”上世纪七十年代,读初中时偶尔得到一本《西厢记》,被那优美得无以复加的唱词强力吸引,便毕恭毕敬全本抄了下来。因为书要还给人家的。一句不落抄下来,自己就有永久的《西厢记》了!
元杂剧《西厢记》是最著名的古典戏曲作品之一,原名《崔莺莺待月西厢记》,作者王实甫,原作为五本二十一折。《西厢记》文辞之华丽、故事之曲折、情节之跌宕、文笔之细腻、人物之传神,堪称绝世经典,因其在艺术上的近乎完美,又被选为四大古典戏剧名著之冠。该剧讲述一个敢于冲破封建礼教的禁锢而私下结合的故事:书生张君瑞在普救寺里偶遇已故相国之女崔莺莺,便对她一见倾心,但却无法接近。此时恰有孙飞虎听闻莺莺美貌,欲强娶莺莺为妻。崔老夫人情急之下听从莺莺意愿,允诺如有人能够退兵,便将莺莺嫁与此人。解围后崔老夫人却绝口不提婚事,只让二人以兄妹相称。张生失望之极,幸有莺莺的丫环红娘从中帮忙,扶莺莺月夜烧香,听到张生弹琴诉衷肠。莺莺听说张生病倒,差遣红娘去书房探望。张生央求红娘替他传达相思之意。莺莺怜惜张生,写诗回赠。在红娘帮助下,私下幽会并订了终身。老夫人知情后怒责红娘,便催张生进京应考。张生与莺莺依依而别……
张生和崔莺莺的恋爱故事,可贵之处是不再停留在“才子佳人”的模式上,也没有把“夫贵妻荣”作为婚姻的理想。他们否定了封建社会传统的联姻方式,始终追求真挚的感情,爱情已被置于功名利禄之上。《西厢记》结尾处,在中国文学史上第一次正面地表达了“愿普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的美好愿望,表达了反对封建礼教、封建婚姻制度、封建等级制度的进步主张,鼓舞了青年男女为争取爱情自由、婚姻自主而抗争。
《西厢记》之所以能成为元杂剧的“压卷”之作,不仅在于其表现了反对封建礼教和封建婚姻制度的进步思想,而且它在戏剧冲突、结构安排、人物塑造等方面都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西厢记》的戏剧冲突有两条线索:一条是封建势力的代表“老夫人”与崔莺莺、张生、红娘之间展开的冲突。这是维护封建礼教的封建势力和反对封建礼教、追求婚姻自主的叛逆者之间的冲突。此外,还有由崔莺莺、张生、红娘之间的种种矛盾引起的另一条戏剧冲突的线索,这些冲突虽然属次要,却是大量的,错综复杂的,常常和主要矛盾交织在一起,互相影响,推动戏剧情节一环扣一环地发展,具有强烈的戏剧效果。
《西厢记》最突出的艺术成就是成功地塑造了栩栩如生、性格各异的人物形象。王实甫很善于按照人物的地位、身份、教养以及彼此之间的具体关系,准确地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并且调动多种艺术手段,生动、鲜明地将其表现出来。崔莺莺、张生、红娘、老夫人都由于王实甫的卓越创作才能而成为不朽的艺术典型。《西厢记》问世以后,在中国文学史上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其版本数量众多,流传至今的明清刻本约有一百种。明清两代的众多学者对《西厢记》评价很高,直到近现代,其各种版本依旧活跃在舞台上,备受人们的赞赏。依本人看来,最适合演唱西厢的要数昆曲和越剧,那个婉转、清丽、缠绵、悠长,直叫人听得痴痴如醉!当然,京剧、评剧、豫剧等演绎也很不错。
“碧云天”段,此曲把暮秋的萧条景色和崔莺莺、张君瑞两人的离愁别恨天衣无缝地交织在一起摹写,一直被认为是王实甫的绝唱。甚至被后人臆想出了不少离奇古怪的传说,谓王实甫写到此处时,由于呕尽心血而死,所以后续部分是由关汉卿完成的。此曲称之为元曲第一句亦无不可。另一曲,在《长亭送别》一出中唱道: 四围山色中,一鞭残照里。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写暮色苍茫中的山野旅客,极尽萧条凄凉的气氛。由于天色在逐渐暗下来,由于树林和山峦的阻隔,在马背上的张君瑞与伫立在长亭畔的崔莺莺彼此都已处于对方的视线之外了,而他们之间彼此的切骨相思之情又如此深厚,如此浓重,当然是无法解消、无法排遣的。“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呢?《妆台窥简》一出将结束时,莺莺托红娘带交给张君瑞的诗笺上所写《明月三五夜》这首诗: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拂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 这首诗中藏了一个哑谜,对于张君瑞来说,究竟是相约幽会?还是挑逗戏弄?只有莺莺自己心里明白。结果是张君瑞认为莺莺暗示他跳墙去相会,结果被抢白了一场,弄得狼狈不堪而病了。红娘为之不平,莺莺也为之内疚,这才导致了“月下佳期”的实现。这首诗是《西厢记》全剧的主要关目之一,在任何情况之下,都省略不掉。所以现在《西厢记》的改编本也都保存了。
因为人性的可变,向上发展变神性,向下发展变兽性,人类的爱情婚姻亦可变得无比美好,亦可变得无比丑陋!尤行于大地的江河之水,未受污染时是清澈的、纯洁的、神圣的,污染后是浑浊的、肮脏的、卑劣的。崔莺莺是未污染的上善之水,追求自由、纯洁、素朴、超然,正表现了道家无己、无功、无名的超越智慧和以人为本、贵真全性的人性光辉!道家哲学作为中华民族的一种文化基因,极大地影响着作为“人学”的“文学”。《西厢记》中无不体现出道家哲学上善若水、素朴之美、追求自由的思想。如此以来,面对张生的“金榜无名誓不归”誓言,崔莺莺才不以为然:
“淋漓襟袖啼红泪,比司马青衫更湿。伯劳东去燕西飞,未登程先问归期。虽然眼底人千里,且尽生前酒一杯……荒村雨露宜眠早,野店风霜要起迟!这忧愁诉与谁?相思只自知,老天不管人憔悴。泪添九曲黄河溢,恨压三峰华岳低。到晚来闷把西楼倚,见了些夕阳古道,衰柳长堤。笑吟吟一处来,哭啼啼独自归。归家若到罗帏里,昨宵个绣衾香暖留春住,今夜个翠被生寒有梦知……我这里青鸾有信频须寄,你却休金榜无名誓不归!” 她对张生的爱,纯洁透明,没有一丝杂质,当张生被迫上京考试,她悔恨的是“蜗角虚名,蝇头小利,拆鸳鸯两下里”。长亭送别,她给张生把盏时的感触是:“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她给张生最郑重的叮咛是:“此一行得官不得官,疾便回来”;她担心的是张生不像她那样爱得专一,一再提醒他“若见了异乡花草,再休似此处栖迟”。总之,在她的心中,爱情来得更热烈、更响亮,始终是摆在最重要的位置上,至于功名利禄,是非荣辱,统统可以不管!
看西厢,我们点赞张生莺莺摆脱封建礼教的束缚,那么,扪心自问,所谓现代人是不是摆脱了物质金钱功名门第等“现代化”束缚,还爱情本来的淳朴高洁,让我们的生命比千年前的他们活得更加纯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