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5:版面十五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17年01月19日 星期四 出版 返回首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上一期   下一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桐油飘香年味浓
  尹文策

  林立的山包,夹杂着无数的垄坳,这就是许家吊楼丘陵地区的地貌。每年的腊月下旬,桐油的香气缭绕在窄垄小坳,弥漫在空气中,防不胜防涌入人们的鼻孔。大人们思忖着过年的物资,小孩们蹦蹦跳跳,相互欢笑,等待年的到来。一岁一相逢的桐油飘香就成了初始的年味。

  在生活质量低档的年代,糖果饼干类“洋换茶”罕见珍贵,春节招待人客而“装盘”的换茶大部分都自产自销,炒米花(泡米花),炒红薯片,自种的葵瓜子,自挖的落花生,自产的冬豆,把米磨成液态,蒸熟成薄薄的面糕剪成各种形状的米荷叶。所有的这些“换茶”都需要焙炒,焙炒的原料就是桐油拌炒河沙,再由这桐油细沙拌炒各家各户自制的“土换茶”。说来也奇,用桐油细沙焙炒的“换茶”酥、脆、香、甜,各种“换茶”形态各异,红薯片在精巧媳妇的剪裁下,叠起像一副副扑克,冬豆在母亲精巧地焙炒中,绽开表面细皮如人们露出笑脸,调皮的小男孩一闻桐油飘香,窜东家,皱皱鼻子闻“换茶”的香味,时而鼓鼓眼睛望望“换茶”的形态。看到艺术的大妈用红、绿染料点滴的米荷折角子,被炒熟后成了五花脸的面相,引出一片笑声,那年味儿早已荡漾在人们心中。

  外闻桐油飘香,家里却是年味浓浓。

  炒“换茶”是一场团队作战,需要一家人团聚团结在一起才能完成。所有的小媳妇、小姑子在这一天都扮演着重要角色。她们温柔的性格,平和的气质使她们都成了炒年货的关键的人物,担负着炒“换茶”的“司炉工”。“换茶”的成色,脆酥的程度都掌握在她们的手中,灶膛中的火力大了,炒锅中的“换茶”就会烧糊或烧黑,吃起来就有苦茵茵的口感;火力小了,炒锅里的“换茶”不脆,吃起来不酥不香。她们的秀目总盯着炒锅,耳朵仔细地听着站在灶背后的母亲们的每一道指令,灵活地运动着手中的烧火工具。那张脸被火温得像一朵红花,美丽极了,让她们的男人看得像初恋一样,痒痒地想亲上一口。一家人团团融洽,绝不亚于过年的气氛。

  炒“换茶”这一天,我还要执行一项艰难的特工任务,每年待母亲剪制红薯片时,我都要剪出几个形似人状的薯片来,炒后把它藏起来。待到新春第一天,自命它是财神爷,拿着它向长辈拜年,口里说着千篇一律的四句话:“向您拜年,发财买田,吃了我这财神爷,天天都赚大把钱!”乐得爷爷们笑眯着眼睛,打发我几角钱红包,乐得伯伯叔叔们哈哈大笑,急拿红包往我手里放,其乐融融。大姐妒嫉我拿红包,每每扬言要毁掉我那“财神爷”薯片。当我躲闪在母亲背后,牵着母亲的衣角时,姐姐故意用眼睛余光瞅着我,吓得我千方百计保护我的“财神爷”,这些举动莫不增添了家庭的年味。

  一边是桐油飘香,一边是家庭的温馨,平时难得团聚的父亲也在这天在家里帮衬着。母亲先是用水漂干净抹布,再用抹布把积垢灰尘的镗缸擦干净。晾干后,要把炒好的“换茶”装好密封,让换茶的香、脆、酥保持长久。当父亲准备密装炒好的泡米花时,就开着流传在许家吊楼一带的古老玩笑,说道:“看看我堂客做(制作)的米花籽是一筒炒三筒还是一筒炒坑(不足)筒。”母亲听了愠怒地回答道:“堂客不能干(智慧),男人(丈夫)能干,明年你来做啰。”我们平时很少看到父母有这样的情调,看了听了这番情境和言语,一家人都高兴起来。父亲边回母亲的话,边为我们每人泡上一碗开水加白糖的泡米花,大家边吃边说说笑笑,温馨的家内充满了浓浓的年味。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版面一
   第A02版:版面二
   第A03版:版面三
   第A04版:版面四
   第A05版:版面五
   第A06版:版面六
   第A07版:版面七
   第A08版:版面八
   第A10版:版面十
   第A11版:版面十一
   第A12版:版面十二
   第A13版:版面十三
   第A14版:版面十四
   第A15版:版面十五
   第A16版:版面十六
父亲的藏书
月亮和六便士
人到中年
桐油飘香年味浓
衡阳晚报版面十五A15桐油飘香年味浓 2017-01-19 2 2017年01月19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