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春节日渐临近,村子里一些在外创业的大学毕业生也倍感焦虑,不愿踏上归乡的旅程,他们认为自己没有“功成名就”,“无脸回家”见“江东父老”。其实,这是一种“面子观念”在作祟。
由此联想到一个“锦衣夜行”的成语故事,说的是楚霸王项羽攻占咸阳后,有人劝他定都,可因为思念家乡,项羽急于东归,说:“富贵不归故乡,如衣锦夜行,谁知之者!”受中国几千年传统观念的影响,这种根深蒂固的“衣锦还乡”成为外出打拼的人“显摆”人生辉煌的一种“身价”。在这种传统影响下,那些在外打拼暂还没有成就的大学毕业生就自然有了压力,感到“没脸回家”了,正如《打工谣》中唱的那样“要待到创业成功后,才风风光光回家乡。”
农村学生考入大学已属不易,但相当多的农村大学生却成了社会的“夹心层”。对于“跳出农门”的他们来说,一是父母对他们的期望过高,孩子大学毕业后,在父母心中自然“身价倍增”。父母既希望他们迅速谋到如意“饭碗”,找到人生伴侣,组建家庭,则更是蓬荜生辉。二是他们对自己的期望过高,找工作高不成、低不就,有的还在“苦力打工”与“智力打工”之间徘徊。
他们有强烈地摆脱现状的动力,但又难有向上流动的机会,有的宁肯在城里漂泊,也不愿回乡创业。说穿了,这些都是“面子观念”的作怪。这种“面子观念”不知害了多少人。不但抬高了他们的“身价”,影响了他们的健康成长,而且使他们不具备返乡的“退路”:找工作,要“面子”,待遇不好的单位不干;买车子,要“面子”,不上档次的车子不要;结婚要面子,讲排场,比阔气。凡此种种,“死要面子活受罪”,有的人为了面子,哪怕背上一屁股债也在所不惜。
其实,一个人的“身价”,并不是他的“面子”大不大,不在于乡亲们的眼中“派头”足不足,而是他对社会的贡献多不多。七十二行,行行出状元,价值的多元时代,为我们开辟了更多的成功路径。无论我们选择干什么工作,不要“这山望着那山高”,必须降低自己的“身价”,脚踏实地,先找到一份适合自身的工作再说。扎扎实实地埋头苦干,再通过持之以恒的奋斗来改变自己的命运,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应该说,成熟的人生观、价值观、荣辱观,是我们永远不会贬值的财富。
万丈高楼平地起,人生的理想大厦也要靠辛勤的汗水去垒筑,只有降低“身价”,才能不断修正人生的坐标;只有脚踏实地,才能“在什么山唱什么歌”,逐步走向成功。至于回家过年,则应该抱着一种平和的心态,“有钱没钱,回家过年”,钱多多用,钱少少用。劝那些自认为“没脸回家”的农村大学毕业生们,别再在“面子”、“身价”等“痛点”上折腾和纠结了,早点回家,融入家庭,融入社会,融入我们伟大的时代。少一点封闭任性,多一点交流沟通,亲情永远是医治游子心头的良药,故乡永远是游子心中的温暖和依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