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相辣评
李云勇
春节是阖家团圆的日子,排除万难也要回家陪父母过年。“常回家看看”这一话题,再次成为公众议论的焦点。2012年12月28日,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修改通过,“常回家看看”列入法律条文。但是,由于并没有细化法律责任,也没有附加具体的实施细则,这一规定一直面临落地难的尴尬。
如何破解“常回家看看”难题?北师大研究员谢琼开出药单:“从长期来看,要着力减轻社会就业、住房、教育等压力,营造‘轻压力’社会环境。”
营造“轻压力”就能破解“常回家看看”难题?笔者并不这样认为。
“轻压力”是假大空,是一剂不敢正视现实的毒药。中国人的文字功夫真是深厚,比如“亏损”偏偏要说成“负增长”;没有就业,且美其名曰“慢就业”,相比较,“轻压力”之说可谓殊途同归。一些媒体和专家支持“慢就业”,就业本就如此艰难,“慢就业”能解决就业吗?“轻压力”并非是没有压力,还是实实在在的压力,现实告诉我们,玩弄文字游戏是不敢直面问题,无助于破解难题。
“轻压力”是想当然,无法在民众中形成统一标准。脱贫指标,小康指标,法治指标,复兴指标,都有具体的量化指标,比如河南兰考县退出贫困县行列就是根据量化指标确定。“轻压力”没有公认指标。比如某人说“何不食肉糜”,爷爷说“当年无饭吃,餐餐吃红薯”,孙子说“烤红薯好吃好贵”,在某些人看来是“轻压力”,在其他人眼里则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无法让人赞同和遵从。
和乞丐“别挡住我的阳光”相比,有尊严地解决吃饭就是“轻压力”吗?“轻压力”载不动“常回家看看”。没有实打实地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实质增收问题,住房、教育、看病等问题,所谓的营造“轻压力”破解“常回家看看”难题,不过是镜中花水中月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