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中国大儒》有感
儒家思想作为中国古代最有影响的学派,受其影响的大师不在少数。而每一位大师,又分立于各个不同的时代环境下,且在学术史上的建树都非同一般。
韩鹏的《中国大儒》一书,将这些大师们及其儒家思想的故事,生动地呈现在我们眼前,让人眼前一亮。本套书遴选了儒家文化发展史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60余位大师级人物,上迄先秦的孔子、孟子、荀子,下至清末民初的魏源、龚自珍、康有为、梁启超等,作者从他们的学术成就、人生履历、历史背景,乃至学风流变等方面入笔,全面而准确地反映出每一位大师在学术史上各自的创树、所起的传承作用以及所居的高度,使读者仿若站在历史现场,触摸儒学宗师,感受他们独特的精神风貌。
正如梁启超在《饮冰室书话》中所说:“研究儒家哲学,就是研究中国文化,诚然儒家之外,还有其他各家。儒家哲学,不算中国文化全体;但是若把儒家抽去,中国文化恐怕没有多少东西了。”
“礼”和“仁”是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内容。不管他是作为一位老师,还是一位文化“拾荒人”,亦或者是儒家学说的创始人,孔子都具有举灯映路的非凡意义,也决定了他在中国文化史上至高无上的地位。
董仲舒“天人三策”的思想,转变了汉武帝统治思想的决心,为汉武帝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提供了完备的理论支撑。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风向,在那个时代,董仲舒和公孙弘用理论和行动掀起了一场靡然向儒的东风。至此,儒学的春天来了。
儒家思想对于当代社会的影响也不容忽视。以儒家思想为基础的中华文明也是人类史上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儒家学说强调“仁”与“礼”,提倡以“礼”治国。在我看来,礼是指伦理,仁则意向道德。其中“仁者爱人”的观点则揭示了个人对于集体、他人的义务和责任,提倡人在集体中实现自我价值。
“仁”与“信”是现代社会得以运行发展的基石,我们不仅应在现代公民中加强“仁”与“信”的教育,增强儒家伦理道德的感召力,在公民道德教育中强化儒家伦理对人的行为约束力。
全方位地认识一位大师,不能遮盖他所有的阴翳来全面讴歌;更不能以其学术末流的种种弊端来质责初兴时的肇始之学。
可以说,《中国大儒》是一本不错的“历史再现”书籍,捧着它就如同置身当年的历史现场。
要了解中国的大儒,了解儒家精神,《中国大儒》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