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0:版面十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16年05月12日 星期四 出版 返回首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上一期   下一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静滤生活
  ——读徐文伟的散文集《静是一种方向》

  徐文伟君是衡阳文坛非常活跃的散文家之一,我经常读到他的散文。他的新散文集《静是一种方向》,犹如一桌丰盛的精神佳肴呈现在我面前,让我随着他的文字一起脉动。

  读他的散文,我能从中感触到他身边的人和事,能品味到他生活中的喜怒哀乐,能给心里带来或多或少的遐想,还有来自心底的言犹未尽的惬意和快感。所以读他的《静是一种方向》,不是一览而过,而是读了又读,希望从中找到一些情趣。他的这本散文集涉及题材广,有点点滴滴的生活琐事、有读书的所感所触、有对厚重的人文地理的深思……对于这些,他没有泛泛而谈地诠释自己对生活的观点,没有生硬地把自己的想法强加于人,而是通过细腻的笔触剖析心灵深处的情感,让读者跟着他的文字一道起起落落,一步步走进他的心境,并紧跟他的情绪一起波动。

  散文集的首篇是《父亲的纱窗》。作者把它看得如此重,相信是与对父亲怀有特殊的情感有关。给窗子安上纱窗本来在生活中是件微不足道的事情,然而物是人非的伤感在他心里变得异常沉重,纱窗已不只是纱窗了,更像是他父亲遗留下来的关爱和情感。在他的父亲走了那么多年,他都不愿动它,可见父爱的深厚。即使窗子换了新纱布,仍要把那些镶在纱窗的小木条小心翼翼地拆下来重新安在纱窗上,可见那些小小的木条已经不是小木条了,更像他父亲遗留下来的牵挂。文中通过“我把一根根木条和一颗颗钉子小心取下,轻放于地,这是我与父亲在慢谈老旧时光,细诉尘封的日子……”等等,一系列细微的描写,把作者对父亲的爱诉诸成文字,跃然纸上,更凸现了他对父亲的眷念,可能这也是他把它看得如此重的根源。

  在衡阳生活了十多年的他,对衡阳的许多人和事也了如指掌,写起来自然得心应手。像《回雁峰:一声雁鸣的长度》写的就是衡阳,回雁峰作为南岳第一峰,是衡阳人的精神所在之处,历代为文人墨客讴歌。写好它,必须深层次地挖掘它的人文脉络,把一些独到的想法和不为人知的东西呈现出来,让读者对它有更深地了解。文中开头“来雁塔,一壶若干年也煮不开的心事与何人诉说?回雁峰,一声雁鸣的长度又如何与时空之巅衍接?”留下的是设想和疑问,想让读者沿着他的思路去破译他心中的大雁精神。当大雁被人赋予特殊的象征意义时,就不再是普通的飞鸟了,更多的是衡阳人的拼搏精神。正如他笔下所写的:“大雁图腾洒下的美景,演绎出千古风流;大雁默然离去的身影,写下人间无尽遗憾……”读到这些灵动的文字,心底不由产生一种凄美的震撼。

  对于故乡,就像褪不去的胎记,有许多作家不吝笔墨地叙说它,把它当作至死离不开的精神家园。作者也一样反反复复讴歌他的故乡,有《母亲的果园》中年迈的母亲对果园的依恋;有《过年回乡曲》里游子对家乡的难舍情结;还有《金黄的乡愁》里“若‘活化石’之称的银杏再走过百年,若‘植物界的熊猫’之谓的银杏再相约千年,那岂不是一个美丽的植物世界,一片古老的生态王国”的畅想……他善于把家乡人和事加以细致分析,用真挚的情感和朴实的语言去叩响读者的心灵,而不是记流水账般让人读之味若嚼蜡。他善于从平淡的生活中找出闪亮的东西,并让人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这些都归功于他对故乡怀着厚重的情感和他几十年累积下来的文字功底。一个作家对文字有了透彻的理解,才会知道哪个字放在哪个位置上最恰当,才会让他的作品在读者心里形成很强的穿透力和震撼力。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版面一
   第A02版:版面二
   第A03版:版面三
   第A04版:版面四
   第A05版:版面五
   第A06版:版面六
   第A07版:版面七
   第A08版:版面八
   第A09版:版面九
   第A10版:版面十
   第A11版:版面十一
   第A12版:版面十二
   第A13版:版面十三
   第A14版:版面十四
   第A15版:版面十五
   第A16版:版面十六
善美总有栖居处
静滤生活
仿若站在历史的现场
“段”章取“议”
衡阳晚报版面十A10 静滤生活 2016-05-12 2 2016年05月12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