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生奇才孔融的坎坷人生
孔融(153~208),字文举,东汉末鲁国(今山东曲阜)人,是孔子第19世孙。孔融自幼聪颖灵悟,胆识过人,开创了“以气为主”的文风,名列“建安七子”之首。在文学上有很高的造诣。后入朝,官至太中大夫。对曹操多非议,为操所杀。他能诗善文,代表作有《荐祢衡表》、《论盛孝章书》、《难曹公表制酒禁书》等。
天生奇才
孔融十岁那年随父亲到达帝都洛阳。当时,著名的士大夫李膺也在京师,如果不是名士或他的亲戚,守门的人一般是不通报的。孔融只有十岁,想看看李膺是个什么样的人,就登门拜访。他对守门人说:“我是李膺的亲戚。”守门人通报后,李膺接见了他。李膺问他说:“请问你和我有什么亲戚关系呢?”孔融回答道:“从前我的祖先孔子和你家的祖先老子李耳有师资之尊(孔子曾向老子请教过关于周礼的问题),因此,我和你也是世交呀!”当时很多宾客都在场,对孔融的回答十分惊奇。
后来中大夫陈韪来到李膺门第,宾客把这件事情告诉他,他却不以为然地说:“小时候聪明,长大了可不一定好。”孔融立即反驳道:“从您讲的话可以看出,想必您小时候一定是很聪明吧?”陈韪无话可说。李膺大笑,说:“这么聪明的孩子将来肯定能成大器。”
一门争义
东汉末期,发生“党锢之祸”。在这次事件中,张俭遭到通缉。孔融的哥哥孔褒是张俭的好友,于是张俭便投奔孔褒。不巧孔褒不在家,应门的孔融当时只有十六岁,张俭因孔融年纪太小,没有把实情告诉他。孔融见张俭神色慌张,于是便把张俭留下。后来事情败露,张俭逃走,孔融、孔褒却被逮捕下狱。孔融说张俭是他留下的,他该负责;孔褒说:“彼来求我,非弟之过。”他该负责;孔母说她是家长,她该负责,闹得“一门争死”。后来皇帝决定由孔褒负责,将孔褒处决,孔融因此事名声大噪。
京中为官
孔融于灵帝时“辟司徒杨赐府”,开始步入仕途,负责弹劾贪污官僚。河南尹何进迁为大将军,司徒杨赐派孔融前往祝贺,却被挡在门外,即时留下弹劾状辞职。何进十分生气,私自派遣剑客欲追杀孔融。不料剑客却对何进说:“孔文举有重名,如果将军和此人结怨,那么四方之士都会离你而去。不如对他以礼相待,可以用来向天下展示将军的宽广的胸怀。”何进忌惮其名声,辟举为侍御史,因与中丞赵舍不和,孔融再次辞官。何进再辟举为司空掾,北军中侯。在职三日,升迁为虎贲中郎将。后董卓总揽朝政后,想要废掉汉少帝,孔融与之言辞激辩,常有匡正之言。董卓怀恨在心,转任其为议郎,随后又将孔融派到黄巾军最为猖獗的北海为北海相。
北海为相
孔融到北海后起兵讲武,讨伐黄巾军张饶,战败,转移保朱虚县。后置城邑,立学校,表显儒术荐举贤良郑玄、彭璆、邴原等。因颇有政声,时人又称他为“孔北海”。后被管亥所围,遣太史慈求救于平原相刘备。刘备受宠若惊,立即发兵解围。当时袁绍、曹操势力逐渐强大,而孔融知绍、操终究是要篡夺汉室的,所以不愿意投靠他们。北海国的左承祖者劝孔融要结纳袁绍或者曹操,孔融怒而杀之。建安元年(196年),袁谭攻击北海,城被攻陷后孔融逃往东山,妻儿为袁谭所虏获。
杀身之祸
汉献帝建都许昌后,征孔融为将作大匠,升任少府,后被封为太中大夫。孔融为人恃才负气,言论往往与传统相悖,不仅屡屡反对曹操的决定,而且多次在公开场合使曹操难堪,如反对恢复肉刑、讥讽曹丕私纳袁绍儿媳甄氏、嘲笑曹操征乌桓、反对其禁酒。再加上他忠于汉室,上奏主张“宜准古王畿之制,千里寰内,不以封建诸侯”来增强汉室实权,此举更是严重激怒了曹操。因此,在建安十三年(208年)八月二十九日,孔融被曹操以招合徒众,欲图不轨、“谤讪朝廷”、“不遵超仪”等罪名杀之,株连全家,时年55岁。
建安文采
孔融的成就主要在文学上,是东汉末年一代名儒。继蔡邕为文章宗师,亦擅诗歌。魏文帝曹丕十分欣赏孔融文辞,悬赏征募他的文章,把孔融与王粲、陈琳、徐干、阮瑀、应玚、刘桢六位文学家相提并论,列为“建安七子”。《本传》载:“魏文帝(曹丕)深好融文辞,每叹曰:‘扬、班俦也。’募天下有上(献呈)融文章者,辄赏以金帛。所著诗、颂、碑文、论议、六言、策文、表、檄、教令、书记凡二十五篇。”今存有后人所辑《孔北海集》。
融以孔子后裔,有高名清才,且性宽容少忌,遂为时论所重。《后汉书》本传记其所著诗、颂、论、议等凡二十五篇。《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辑其诗作五首,《杂诗》两首入李陵录别诗中。《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录其文为一卷,三十九篇,俞绍初《建安七子集》又有所补正。
其创作不长于诗而长于文,且文气遒劲。《典论·论文》谓其“体气高妙,有过人者。然不能持论,理不胜辞,至于杂以嘲戏。及其所善,杨、班俦也”。《文心雕龙·才略》称融“气盛于为笔”,《章表》称其《荐祢衡疏》“气采飞扬”。
文坛古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