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是××的家长吗?我是××培训学校,我校聘请的全是名校有经验的老师,专门针对小学升初中的孩子……”开学在即,记者接到不少家长朋友反映,称连日来接到不少教育培训机构的推销电话,向其推介各种特色培训班。
令他们感到担忧的是,电话里这些推销人员不仅可以准确说出孩子的名字,而且对孩子就读的学校和班级都了如指掌。
这些培训机构是通过何种渠道知道学生个人信息的?作为孩子的家长,又该如何保护自己的隐私呢?记者就此展开调查。
现象:
培训机构对孩子的
个人信息了如指掌
“现在的家长都十分注重孩子的培养,我身边朋友的孩子不是进这个培训班,就是读那个兴趣班。打电话推销是培训学校营销的一种方法,我们也并不反对 。可对方对我们的信息如此了解,未免会让我们感到害怕。”
周竞是一名9岁孩子的父亲。他告诉记者,自己的孩子从读小学开始,就在校外参加培训班,也经常在街头接到一些培训机构的传单。但是,这次一接到电话对方就直呼他孩子的姓名,并且能够说出孩子的学校和班级。
“若是不法分子拿到这些信息,还不知道会出现什么样的后果。我特意询问了对方信息的来源,对方只说是通过活动取得的。” 对此,周竞回家后提醒家人,以后参加任何活动都不要留下相关信息。
实际上,存在这种担忧的远不止周竞一人。记者在我市某小学的家长群里发现,不少家长在谈到此类话题时,对培训机构这种侵犯隐私的行为也是深恶痛绝。
一位叫“维维妈妈”的家长留言:“最近,接到几家培训学校的电话,他们可以直呼孩子的名字。当时,我就吓了一跳。他们的‘能力’实在是太强了。”
消息一发出,立马就有数位家长跟着留言:“把信息卖给培训机构是小事,可要是把信息卖给了骗子,后果不堪设想。”“我们的信息到底是怎么泄露出去的,是学校还是通讯公司?若能找到源头就好了。”“希望相关职能部门引起重视,杜绝此类事情发生。毕竟,孩子的安全是第一位。”
调查:
信息来源途径广泛,
切记保护好个人信息
在接到市民反映的情况后,记者对我市多家教育机构进行了走访。
记者从一位家长手中得到我市某培训机构的电话号码。记者在电话中与接待人员寒暄一番后,乘机询问对方是如何知道自己信息的。对方表示是通过工作人员在街头散发的回馈表所收集到的学生信息。当记者表示自己并没有填写相关回馈表时,对方则表示是机构派有专门的营销人员在进行资料收集,之后匆匆挂断了电话。
随后,记者又来到位于高新开发区的一所教育培训机构,以家长的身份和工作人员进行交流。当问及个人信息来源的问题时,该工作人员介绍,一般来说,生源信息会由大数据分析、信息置换、活动收集等手段获得,还有的是学校或老师推介的。
对此,有业内人士告诉记者,现在很多看似正常的信息填写,都有可能泄露自己的家庭信息。比如,在游乐场、电影院办卡、参与活动时,你的相关信息已经在不经意间就已经泄露了。
而记者在采访中也发现,不同的教育机构在处理学生信息时会采取不同的方式。有些营销电话是直接询问,是否是某学生的家长,然后介绍机构名称以及课程信息,是不是对这类教育辅导有兴趣等等。同时,也有很多营销电话并不直接透露机构名称,而是借做调查之名套取学生的个人信息。因此,在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一定要注意保护好个人信息。
措施:
非法出卖个人信息,
最高可判七年
近两年,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以及某些课外辅导机构营销方式花样翻新,学生信息泄露事件时有发生。对此,我们该如何保护好个人隐私呢?
从事教育工作多年的陈老师告诉记者,如今,“校园安全”所包含的范围已经从最初的学生人身安全,扩大到学生的心理安全,甚至是学生个人信息的安全。提高全校师生对个人信息安全保护的意识已是刻不容缓。“平时要保护好自己的个人信息,对陌生电话保持警觉。如果是培训机构来电,家长又恰好有这方面的需求时,可先了解资质而不急于吐露信息。”
某律师事务所的夏律师则告诉记者,在他人未知情、未允许的情况下,就将信息泄露给他人,而且用于商业行为的,涉嫌侵害公民个人信息的安全与隐私权。公民个人信息流入市场,可能落入犯罪分子手中,将会产生诈骗、敲诈勒索、绑架的可能。所以,学校或老师在向外提供学生信息时,事先应征求家长同意。否则,涉嫌侵犯公民的隐私权。“以欺骗、收买、窃取等其他方法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的,均为犯罪行为。作为信息的拥有者,违反国家有关规定,向他人出售或者提供公民个人信息,同样也是侵犯了公民个人信息。”夏律师说。
对此,刑法修正案也明确规定,违反国家有关规定,向他人出售或者提供公民个人信息,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