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邹雨薇
几天前从长沙回几百里外的老家过生日,家里人见了我,十分高兴。特别是年逾古稀的爷爷奶奶,一个要我去看他养的鸡鸭,说端午节就可以吃了;一个则拽着我去屋子侧边的菜园里去看她种的菜,说有我最喜欢的韭菜和生菜,另外还要告诉我一个秘密。
什么秘密?我一边走,一边想。
当我跟着奶奶走到离家里百米外的工棚时,奶奶指着工棚前那五棵枇杷树说:“大孙女,你看!”枇杷树上缀满了金黄的枇杷,十分诱人,其中两棵树枝都被压弯了。我奔跑过去,摘了两颗尝尝,又香又甜,简直甜透心了!
原来,这就是奶奶要告诉我的秘密!
尝到香甜的枇杷,我才想起这次回来真是赶上了大饱口福的机会。在小女子眼中,枇杷是颇有个性的,它冬天开花,夏天果熟,承四时之雨露,吸日月之精华。枇杷营养丰富,具有止渴、润燥、清肺、止咳等功效。《本草纲目》中记载:“枇杷叶气薄味厚,阳中之阴,治肺胃之病”。听父亲讲,老奶奶在世时曾一度咳嗽厉害,就是让他写信给广州的亲戚托对方帮忙买了川贝枇杷膏回来吃才治好的。
我所在的自然村没有枇杷树,就算是行政村,也只有两户人家有几棵树,但离我们家很远,所以,以前父辈们要想吃到枇杷只有上街去买。四年前,家里房子被拆,我们迁徙到一公里外的这座山下,买的是一个老板原来开酒家的旧房子,那户人家跟我们家有一点亲戚关系,在将房子交给我们时,顺便将房子前的两棵枇杷树也移交给我们。哪知道当年冬天因为房子改建,将那两棵枇杷树砍了,奶奶又去买了五棵枇杷树来种植,没想到三年就挂果了。
奶奶走过来说:“还是我孙女有口福,你看这些枇杷树,第一次挂果就结了这么多!”我说:“我还要吃!”奶奶说:“工棚后面藏有塑料袋,我拿来装枇杷。”
等奶奶拿了袋子过来,我已经摘了一些。奶奶见了,告诉我说:“跟摘柑橘一样,先摘那些向阳的,熟得早一些。”果然,向阳的枇杷熟得最早,个大且味甜多汁。
我跟奶奶摘了一袋子枇杷,可惜的是,一些树冠上熟透的枇杷我们无法摘到。奶奶说:“好东西是要跟人分享的,贪婪的味道总是要差一点。上面那些就留给路人吧,他们走路渴了,也会想办法摘到的。就算他们摘不到,鸟儿也会去吃的。”
我没有想到奶奶会说出这样有哲理的话来,原来人生的许多哲理就蕴藏在日常生活的细节中,只是我们很少注意去发现和利用。
提着一袋子金黄的枇杷,走出十余步之外再次回眸,但见那五棵枇杷树黄绿掺杂,一颗颗饱满的果实在枝头间簇拥,仿佛出自画家的神笔。最有趣的是,家里那条黑狗还在一棵枇杷树下东嗅嗅西嗅嗅,一只老母鸡带着四五只毛绒绒的小鸡也在另一棵树下觅食,彰显出满满的人间烟火气息。
枇杷在古代比较稀罕,因为种植面积小,常人很难吃到,因而成为皇亲国戚和达官贵人的专享。曾经谪居永州十年的中唐大诗人柳宗元在其长诗《同刘二十八院长述旧言怀感时书事奉寄澧州》里也与人们分享了枇杷的美味:“隐几松为曲,倾樽石作污。寒初荣橘柚,夏首荐枇杷。”而同样在永州工作了三年、担任过零陵县丞的南宋大诗人杨万里也曾写过一首《枇杷》:“大叶耸长耳,一梢堪满盘。荔支分与核,金橘却无酸。雨压低枝重,浆流水齿寒。长卿今尚在,莫遣作园官。”
回到家放下枇杷之后,我又去拍了几张枇杷树的照片,特意拍了金黄枇杷的特写,发微信朋友圈之后,获得许多人点赞。堂叔和两位姑姑见了,留言说:“金黄枇杷,太诱人了!明天来分享。”他们说到做到,第二天就带着弟妹们驱车前来采摘。人多力量大,大家找来人字梯,你摘这棵树,我摘那棵树,乐趣多多,笑声朗朗。我特意提醒他们留一点给他人,堂叔说:“不消你讲,我们知道的。”
看见大家兴高采烈地摘枇杷、幸福满满的模样,自己忽然想起戴复古的诗句来:“东园载酒西园醉,摘尽枇杷一树金。”在这夏季,枇杷真是一种诱人的金黄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