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国丽
我家住在仙桥镇,上个世纪90年代末,父亲停薪留职,在镇上开了个粮油店。
父亲爱喝茶,凡顾客进店,父亲就吩咐母亲用带盖的瓷杯沏上热茶,顾客若称茶香,询问什么茶。父亲忙说,塔山九龙贡茶,要不要买点?
我放学回家,也常帮忙洗杯子。我问母亲为何不用一次性塑料杯,多省事。
你小子知道啥!塑料杯泡茶香吗?读初中了,这个道理也不懂。父亲嚼一口茶叶大声说。
我瞟一眼父亲的茶杯,杯口被茶浸泡已看不出本来的颜色。
爸,您杯子要洗吗?
不用!有茶垢泡茶更香。
父亲喝的茶,并不名贵,是塔山赵伯家的手工茶。他家世代制茶,茶园在海拔800米的山坡上,是当年“九龙贡茶”的产地。
在外工作的哥哥常提醒父亲别喝这“三无”产品,寄了包装精美的茶叶给父亲,父亲却说包装好看有啥用,比不上这三无茶。我曾偷偷喝过父亲杯子的茶,没喝出父亲讲的香似梅兰,味比甘草。
父亲是在塔山粮库工作时,为山区村民送货上门时与赵伯结识的。父亲每次回家,就递给母亲茶叶,说是赵伯送的。如今,父亲开了粮油店,顺便帮赵伯推销茶叶,赵伯送父亲的茶更是勤快了。
五一假期,父母带我去赵伯家走亲戚。
仙桥离塔山约二十公里,其间多是蜿蜒曲折的山路。车至山腰,遂见两旁山坡有一片片茶园,微风吹过,空气中飘散着温暖润湿的草木清新,甚是好闻。
大约半小时后,父亲把车停在一旁,抬头指着远处。
看!九龙塔。
哪有塔?顺着父亲的指向,我没看见塔。
仔细瞧,那个石头山像不像一座宝塔。母亲在一旁提示。果然,我发现了一座天然石塔。
我们提着米面油,在小道上行走,父亲一路讲升国公主和九龙洗塔的传说。不一会儿,来到一栋陈旧的吊脚楼前,一阵沁人心脾的香味扑鼻而来。
嫂子,煮什么呀?这么香!
侄儿第一次来,没什么招待,煮几个茶叶蛋。伯母见我们来了,操起竹捞子从锅里捞出香喷喷的鸡蛋,惹得我口水直流。剥一个入口,正是父亲说的甘香醇厚。
妈,我也要吃蛋饽饽!一个眉清目秀的小女孩背着一篓鲜茶叶进来。刚想抓蛋,伯母忙把她硬扯进了里屋。
九儿,听话!不哭……等会带你婶子和哥哥去摘茶叶。里屋传来伯母的说话和九儿的哭声。
母亲悄悄把桌上几个鸡蛋倒入锅中,盖上锅盖。
从赵伯家回来的第二天,我揭开家里的茶叶坛子,把赵伯送给父亲的清明茶倒了大半包入锅中,放进几个鸡蛋,自己动手煮起了茶叶蛋。
煮什么呀?这么香!水沸了一会,父亲端着茶杯进来。
茶叶蛋。
你这个败家子!父亲急忙把锅端下,操起扫帚向我打来。
这是记忆中父亲第一次打我,我不明白父亲为何为这不花钱的茶叶动手打人。
当晚母亲告诉我,赵伯家子女多,日子过得紧,那个哭着要吃鸡蛋的是老三,还有个满丫头寄在亲戚家。多年来,父亲常把米面油半送半卖给赵伯,还帮赵伯推销茶叶。赵伯也常送父亲茶叶,每年的明前茶是专为父亲留的,父亲舍不得喝,把茶叶卖了,钱又回笼给赵伯。
那父亲喝什么茶?
卖后剩下的茶叶末。母亲小声说,别给你爸听见。
后来,母亲把我煮蛋的茶叶晾干,父亲喝了几个月的清明茶。
从那年起,我放假就去赵伯家帮忙,就连大学期间也没间断,父母取笑我惦记赵伯家的茶叶蛋……
在一个春节团聚的日子,我回家正式宣布——
我和九儿确定了恋爱关系,两人决定回家乡创业。
早看出你对九儿有意思,这丫头勤快、聪明、孝顺!不错!有眼光。母亲笑得合不拢嘴。
好呀!我正合计把老粮库盘下,建大米加工厂。你学数控机床的,咱父子联手。父亲端着茶杯来回度着方步。
爸,我想在山上建有机茶园和茶叶加工厂。
不行!父亲态度坚决。
您不是爱喝茶吗,我开茶场正好孝顺您。
孝顺我!是当上门女婿讨好九儿父母吧,白眼狼!父亲咬牙切齿。
父亲当场宣布戒喝九龙茶,把哥寄的茶叶包装拆开以示抗议。
我知道父亲的脾气,不可强攻,只能智取。
就早知道您和赵伯一样,反对我创业,出了节我就回原公司上班。
老赵高兴还来不及,为啥不支持?
赵伯怕您误会。
误会啥?
倒插门呗。他说您是大恩人,要知恩图报。
父亲听我这么说,沉默许久后询问我的创业打算。
两个目标,一是建茶园、茶厂,帮助山区村民在家门口就业,让留守儿童有温暖的家;二是开发高山有机茶,精深加工,让“九龙贡茶”走出塔山、走向全国。
嗯,想法不错!
爸,同意了呀!我就知道您会支持我的。
父亲没说话,只是起身泡了一杯赵伯家的九龙茶。
一年后,塔山九龙茶业有限公司在九龙塔下挂牌,父亲成了公司的股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