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见:家校共育,“看上去很美”,然而,当一些老师或学校没把握好尺度,让家长成了“编外教师”,这样的“家校共育”就会开始变味。如此,非但不利于建立良好的家校关系,还容易加重孩子的负担、增加家长的焦虑。笔者建议,尽快重新厘清学校、老师以及家长在家校共育中的责任边界,各司其职,通力合作,以形成精准有效的教育合力。
2. 广东东莞市民陈先生向一家车行订购了一辆轿车,通过微信聊天同意了车行发来的《车辆订购确认书》,并交了5万元定金。之后,陈先生以该车是“二手车”为由拒绝提车,但拿不出支持该说法的证据,双方为此对簿公堂。法院审理认为,通过双方微信聊天记录可以确认买卖合同已成立,且陈先生未能提供证据证明车辆为二手车,因此构成违约,一审判决车行有权没收陈先生所交的定金5万元。日前该判决已生效。(据《北京青年报》)
浅见:又是一堂生动的普法课!此案提醒着人们:通过电子邮件、微信、QQ等聊天软件方式订立合同,也是受法律认可和保护的,也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此外,还要注意的是,由于这些聊天软件尚未完全落实实名制,难免举证困难,存在一定的隐患,上述“微信购车”案件中的买家反悔,就是有力佐证。
3. 近日,一批非官方的高校招生宣传海报红遍网络,海报提及的院校都在拼命和知名高校“攀亲戚”。这些自嘲意味浓厚的非官方招生宣传海报,往往用显眼的大字标明“我在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你”,而用小号字体标明自家学校的名称,及其与清华北大的地理距离。(据中青网)
浅见:这些被“玩坏”的非官方宣传海报,看似娱乐至上,实则透露出些许的不自信,和隐隐的“高校鄙视链”的意味。而在这个呼唤创造与创新的时代,需要我们每个人发光发热,“高校鄙视链”应当积极克服,一切看实力的“人才链”才应成为新常态。
4. 近日,有媒体对上映影片雇用水军在打分平台“刷分”现象进行的调查显示,以“网络推广公司”为名的“水军”团队大量存在,他们长期与各大片商和各类打分平台合作,通过非正常打分、撰写文字评论等方式引导影片口碑,管理市场预期,甚至影响票房产值,已经成为一条非常成熟的产业链。(据《光明日报》)
浅见:“刷分”就是影片评分造假,与收视率造假、票房造假、流量造假的动机差不多,即制造虚假繁荣、撬动资本力量、引导消费行为。可以说,这样的造假,就是急功近利的短视行为。毕竟,每个观众心里都有一杆秤,真正的好电影是经得起岁月沉淀的,这无关票房,甚至也无关分数,而虚伪的、如泡沫的数字只能“一时爽”,是骗不了一世的。
(本栏点评:魏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