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衡阳农业如何玩转融合“魔方”
■本报记者 武孝军
近年来,我市把大力推进农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作为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的重要手段,作为促进农民持续较快增收的重要抓手,农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取得了初步成效。目前,祁东县是全国农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试点县,常宁市和衡山县迈入全省试点县(市)。
种养结合,特色农业产业园星罗棋布
在常宁市洋泉镇土桥村, 80后青年吴朝辉通过多年实践,在稻田里探索出了一条种养结合的特色致富路。
吴朝辉本来在外务工,拿着高薪,一次在网上看到养蛙致富的新闻后,便回到家乡,租赁20余亩水田,开始了特色养殖。他养殖的青蛙叫黑斑蛙,跟牛蛙相比,肉质更加鲜嫩、味美,因此价格要贵上好几倍。经过几年的摸索,吴朝辉研究出了蛙稻共生、种养结合的方法。今年,他又投资50余万元,对养殖技术和蛙棚进行了改进,第一批青蛙丰收在望。
像吴朝辉一样,我市各地有许多能人从实际出发,实行种养结合,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稻蛙共生”“稻鱼共生”“猪—沼—果”“猪—沼—菜”等生产模式不断涌现。目前,全市已成功打造188家市级现代农业特色产业园,初步形成了油茶、茶叶、黄花菜、湘黄鸡、黄贡椒等八大特色产业,有102个乡镇实现了“一乡一品”。
农工结合,农产品加工提质提速
目前,农产品加工已成为全市经济发展重要的增长点,年均增速达到20%。
在我市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采访时,记者发现,各企业正抢抓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机遇,发展呈现提质提速的喜人态势。湖南广林玫瑰产业园引进国内最先进的玫瑰精油、果油提取技术,实现了产业的华丽转身,成为全省最大的玫瑰研发和加工基地。衡阳县角山米业拥有低温充氮保鲜高标准稻谷仓储能力、全国领先的智能PLC控制稻谷加工线,自主研发的业务信息化系统、业务追溯系统、基地追溯系统具有完全的自主知识产权,处于全国领先地位。
据介绍,全市现有市级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361家,销售收入过亿元的企业48家;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98家,其中国家级3家、省级51家。1—3月,全市农产品加工业实现销售收入345亿元,同比增长16%。
农旅结合,乡村旅游亮点纷呈
珠晖区茶山坳镇的“金甲梨花节”、衡南县宝盖镇的“银杏文化节”、衡阳县的“油菜花节”……近年来,各种各样的乡村旅游节会在衡州大地次第上演,扮靓了衡阳农村,增加了农民收入。
为发展乡村旅游,全市各地以农业项目为抓手,扎实推进水、电、路、讯等基础设施建设,为农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提供了坚强保障。到去年底,全市通自来水、汽车、电话、网络的村占比分别达到46.4%、88%、88%和72.3%。
同时,我市已建成国家星级农庄14家,其中五星级5家、四星级9家;省级休闲农业特色产业园1个、休闲农业示范园1个;省级星级农庄101家,其中五星级12家、四星级35家、三星级54家。去年,全市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接待游客近1000万人次,实现营业收入近10亿元。
农商结合,创业者搭上“网络快车”
通过大力实施“宽带中国,数字衡阳”战略,着力打造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平台,农村电商发展有了坚实基础。农村电商成为了宣传乡村、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的窗口,为农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各县(市)区与阿里巴巴农村淘宝、京东等电商平台开展深度合作,推进电子商务进农村,建成村级电商服务站550个。去年,全市农产品电商交易额突破20亿元。衡阳县电商产业园入驻企业27家,引进本地100余种农特产品入驻特色馆,本土电商平台邻汇生活首批上线,开馆到现在点击量1200万余次,实现销售额700余万元。
同时,农村电商的出现潜移默化改变了农村青年的创业观念,一批“触网”的“新农人”应运而生,通过电商平台将农产品推向世界。衡东县霞流镇新拜朝村村民左国辉创办养鸡场,利用网络将产品销售到广东、澳门、香港等地,还吸引众多大学毕业生回乡创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