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敏飞
这段时间,“付费刷课”突然成为了网络热词,“便宜高效”“X元一门”的朋友圈小广告让不少大学生尝到了“不学而过”的“甜头”,更让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对在线课程产生了质疑。近日,中国青年报社教育科学部收到了一份来自在校大学生的来信,信中谈到了大学生目睹的刷课乱象,“刷”与“不刷”之间的矛盾……为此,教育科学部派记者采访了相关的大学生、大学老师、有关专家,试图揭开“付费刷课”背后的乱象。
从各方的呈现来看,对如今的大学生们来说,“付费刷课”似乎很常见。数据显示,中国相关平台上线慕课数量已增至3.2万门,学习人数达4.9亿人次,在校生获得慕课学分1.4亿人次。因为疫情,慕课助力高校应对居家学习成为现实常态,这也正成为推动高等教育变革的重要引擎。因为“付费刷课”的走红与蔓延,“不学而过”成为现实常态,“网络课程”甚至有沦为形式主义课程的嫌疑。
这般现实,也早已为社会所关注。同样的,一些高校老师们为了避免这样的困境,同样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一些老师创新作业布置方法,如布置手写作业;一些学校也会对参与“付费刷课”的学生进行处罚……遗憾的是,在精明的技术背后,目前对“付费刷课”的打击力度,似乎还远远达不到预期。缘于此,“付费刷课”的广告在各大网络平台,也是进行得风风火火。这对高校教育和管理而言,也提出了新的严峻挑战。
眼下存在的“付费刷课”行为,其带来的恶劣影响不言而喻。比如,一些学生辛辛苦苦去学习,但却没有办法得到高分,因为很多课程就是很难的;但是呢?一些学生选择“付费刷课”,却能轻而易举地得到高分,乃至是满分。如此对比之下,一些大学生们也难免心态失衡。可以说,“付费刷课”行为是一种严重的失信行为,它不仅影响网课的公信力,也对高等教育的质量与公平带来了巨大冲击。
显然,“付费刷课”的存在,是对教育公平的一种戕害,这必须引起高度重视,乃至是进行精准的治理。一则,在技术层面,网课必须升级相应的技术手段,防线不能被轻易突破,让网课回归其学习的本义;二则,在法律层面,应对相关刷课的机构、个人进行严厉处罚,让其知道这是扰乱市场秩序、教育公平之举;三则,对开设网课的老师们来说,或许也应着眼于提升课堂的质量,提高学生们的喜爱度,这样才能避免学生们不耐烦学习这样的课程;四则,要加强对学生们价值观的教育与引导,督促他们重视学习,而不能投机取巧。
不能任由“付费刷课”伤害教育公平继续下去,就必须综合施策、多措并举,从源头上端正学生的教育观念,并形成必要的惩戒机制,让“付费刷课”失去生存土壤、生存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