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英锋
据报道,今年,圆明园通过保留芦苇、秋荷,“落叶缓扫”等措施,让自然生态景观停留得更久,为游客营造一个优美、舒适的游园体验。
深秋时节,落叶如飞。而如何对待落叶(或者残叶等),考验着各城市各相关单位的管理能力。圆明园推出“落叶缓扫”等措施,给落叶留出自然消化的空间和时间,让落叶变废为宝、发挥“余热”,不仅留住了美丽的自然风景,也创设了一道人文风景、管理风景。
实际上,近年来,已经有一些城市对落叶手下留情,出台了“落叶缓扫”甚至“落叶不扫”政策,取得了不错的社会效果,赢得了舆论的好评。此番圆明园积极跟进,高调选择“落叶缓扫”,是对这一人性化管理理念的站队和加持,对启发引导各地各单位走出环卫管理、城市管理的误区、端正对落叶等自然代谢物的管理态度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对落叶等自然代谢物的一缓一急、一松一紧,折射出两种截然不同的管理态度和作风,也折射出管理能力的高下。“落叶缓扫”等措施彰显了人性化,是对自然规律、劳动规律的尊重。我们只有按照自然规律办事,找准呵护市容市貌与清扫自然代谢物的最佳契合点,尽量以自然之道来合理处置自然代谢物,才能更好地融入自然、亲近自然、利用自然。
一花一叶既关乎民众的情感,也关乎相关地方、单位的管理“情商”。而要培育这种管理“情商”,需要一个集体选择、集体塑建、集体传播的过程。当越来越多地方和单位开始选择支持“落叶缓扫”等做法,就能形成一种强烈的示范、熏染、带动效应,就能形成一种主流的“管理情商价值观”。如此,城市管理的水平也就提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