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都是好人!国家政策好!共产党好……”每次从贫困户王兰英家里走访回家,我脑海里时不时想起老人的话语。
2018年5月,作为衡东县六中的老师,我以县党代表的身份参加我县的精准扶贫工作,被安排到吴集镇泉新村进行结对帮扶,王兰英是我们的帮扶对象。
第一次见到王兰英老人是5月28号,我拿着《精准扶贫手册》,和教育局领导一行三人在泉新村村干部的带领下来到王兰英老人的家。映入我们眼帘的是一栋老式红砖平房,没有装修和粉饰,破旧不堪,地面凹凸不平,家里没有一件像样的家具,物品摆设狼藉,桌椅上到处布满灰尘,家里门没上锁,主人也不在家。听邻居说,王兰英在附近捡东西,家里一般很难见到人。于是我们到附近去找她本人,当我们看到她时,一种怜悯之情涌上心头——老人衣衫褴褛,头发花白,瘦弱的她背着一个与身躯很不相称的篓子,她,正在捡拾什么东西。当我们叫她王阿姨的时候,她走近我们。我们说明来意以后,她才招呼我们进屋。一进门,她便拉着我们的手,诉说自己的命苦。听她讲叙自己的不幸,我们三人鼻子酸了,眼睛红了,真有一种想哭的感觉。
王兰英老人今年80岁,属兔,体弱多病,有老年痴呆、精神分裂症和健忘症。儿子十几年前不幸溺水身亡,儿媳在儿子去世不久抛下两个儿子离家出走,杳无音讯。老伴无法接受丧子丢媳的打击,加上自己重病缠身,不久也跳水自尽。长孙患重度精神病,神智不清,生活不能自理,长期在外面流浪。第二个孙子在广州读技校,具体学校老人说不清楚。老人不识字,连自己的姓名也不会写,《扶贫手册》签字时只能盖手印。
我们了解情况后,给她进行了心理疏导,要她对生活充满信心,告诉她现在党和国家的政策好,非常关心困难家庭。
作为一位帮扶责任人,看到这样的贫困家庭,我真想能为她解决点什么问题。我认为,只是同情和怜悯是不够的,响应党的号召,要真正做到真情帮扶,真心帮扶。针对王兰英的实际情况,我无法承诺怎样让她致富,但凭我们的力量,一定要帮她解决一些生活上的实际困难,让她的生活能得到基本保障,使她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感受到社会对她的关爱。
回到村里,我向镇里领导汇报了情况,并与镇里干部及泉新村支两委进行商量,分析研究王兰英老人脱贫对策。我们决定,按照脱贫标准先解决她“两不愁”“三保障”的问题。在前面帮扶的基础上,针对她的炊具不齐,我们帮她买来炉灶及其他用具;针对她住房门框及门板破旧不堪,没有安全保障,我们决定帮她安装不锈钢大门和房门,使她能安心居住。后来,了解到她的房屋多年失修,屋顶漏水,我们与村干部商量,决定请来专业师傅,帮她盖好屋瓦。
每次,当我们带着粮油等慰问物资去看望她的时候,她总是用自己的衣角拭干眼角的泪水,面带笑容。
通过一年的扶贫工作,责任与使命让我与她接下了深深的情缘。我每一次与她拉家常,都让她感受到亲人般的亲切与温暖;每一次给她讲解党的政策,都能让她消除生活的顾虑,重新燃起生活的希望。我们所给予的,对于富有者来说,可能微不足道,但对于王兰英来说意义却不一样,命运之神好像对王兰英老人太残忍了。她说,自己的命这样苦,面对家庭的变故,她几次想到自杀。在她对生活感到绝望的时候,党和政府没有遗忘她,“精准扶贫”政策来了,扶贫工作队来了,给她送去慰问,送去物资,送去党和政府的温暖和关怀,让她重新拾起生活的信心,充满对美好生活的期盼。
在社会中,像王兰英这样的弱者,可能还有许多,由于命运的不济,有的残疾、有的重病、有的遭遇天灾、有的碰上人祸,他们在贫困线上挣扎,但他们的力量是微薄的。或许上天对于他们来说是不公平的,但他们又是幸运的,因为他们正处在一个美好的时代,在困难和挫折面前,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有无数扶贫工作者和爱心人士与他们一同并肩作战,就没有迈不过的坎,也没有爬不过的山。
每一次走访慰问或是救助帮扶,对我来说都是一次灵魂的洗礼,一次党性的提升。尽管前方的路还很艰难,但我的扶贫脚步更加坚定而沉稳,当脱贫的旭光冉冉升起的时候,我走在小康大道上也会自豪地说:“我为党的事业努力奋斗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