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春三月,草长莺飞。7日那天,我有幸见到“高爷爷”。一晃就是三十多年了,已经九十一岁的老人看见我,有些激动,一把拉住我,手里拿着一张黑白照片,那是我在板市中学担任校长时与“高爷爷”在破四旧遗留下来的石狮旁边的照片。他一遍一遍地对我说:“我时不时地把这张照片拿出来看看、摸摸,照片记录的时光令我怀念。我好想看看你。”
照片里有一个故事,时光流逝,我近乎忘却,见到这照片,我的脑海里才清晰起来。那是1989年下半年,我跟同事肖高清主任在石狮旁闲聊,高爷爷也加入进来。肖高清主任得知我曾经是高爷爷的学生,戏谑地要跟我打赌,让我当着高爷爷的面叫他的名字,叫对了就给我现金一百二十块钱。在我的眼里心里,高爷爷永远都是我的老师,我的“四高老师”,别说是一百二十元,即便是一百二十万元,也不能容忍我有丝毫的亵渎与不尊。因此我没叫,也不敢叫。
是的,“高爷爷”是我在板市中学念初中的老师。拂去记忆上的尘封,“四高老师”的形象仿佛就在眼前。
说到这里,我不能不写出他的名字,但我的心里还是怯生生的,只能深深地说一声对不起,老师。
我的老师大名李志高。因为年龄、辈分、资历、学识诸多因素,板市中学历任老师无论性别、年龄一概叫他“高爷爷”,校领导也不例外。相见恨晚,许多往事涌上心头。我想用拙笔记录一些点滴,以表达我的景仰、尊敬和感激。
我的老师德高。他一九四八年开始耕耘三尺讲台,他当校长,以德服人、正身示人,时时、事事、处处从事业大局出发,日夜操劳,殚精竭虑。他当老师,处处为学校着想,无论工作如何安排,职务如何升降,他都乐意接受,不讲价钱,兢兢业业,一心扑在事业上,不计得失,工作从没有让领导为难、操心。“高爷爷”从教四十多年,历届老师学生提起他都翘指放心。他一脸慈祥,为人厚道,从教几十年,没有因个人原因与同事红过脸。他做班主任,为学生成长呕心沥血,他对待学生一视同仁,在他的眼里,没有差生,在他的心里,只有学生成长的账本,没有家贫家富的概念。一个叫李书社的学生,家境贫寒,兄弟多,冬天穿着单薄,冻得瑟瑟发抖。课间,老师总会把他叫到自己的住房,让他坐在自己座椅上烤火,倒上热水给他喝。几年后李书社进了军营,还时常念叨老师,多年后他带上孩子来看望老师,心存感激地告诉孩子说,他老就是给我雪中送炭的“温暖爷爷”,你给我记住了。
我的老师才高。他是一个杂家,琴棋书画,吹拉弹唱无所不能。上世纪四十年代,他组织秧歌队,载歌载舞迎接解放军;自己创作,自己导演民间小调《王大娘补磁缸》娱乐群众,深受喜爱。球类、田径、体操,无所不通。任教体育那些年,他是各竞技项目总教练,每每参加县区各项竞技运动会,都会取得好成绩,总会有冠军进账。他在排球项目中的大力勾手发球,更是无限威力。我在任教民办期间向他请教,就凭这一招,我们一所村小的女子排球队一举夺得全县小学组的第五名。他出的黑板报版面精巧,构思独特,赏心悦目。原板市中学礼堂外墙有一块六米多长的黑板,只要是他编排的黑板报,驻足观赏的师生特多。中午休息那段时间更是人头攒动,很多同学还把版面描下来。我在此期间受益匪浅,为我在以后的学习阶段为班、校编排黑板报受到观摩点赞打下了坚牢的基础。
我的老师品高。四十多年的执教生涯,可谓桃李满天下,这么多年辛勤耕耘,这么多重真诚付出,他从未想过回报。一批批经他教导或救助过的学子、学孙都成人、成才,有的成了行政干部,有的成了将校军官,有的成了学术精英,有的成了商界巨子。他无论处境多么艰难,生活多么拮据,他默默承受,从不向学生透出半丝音讯,有时候为逃避学生的光顾和“纠缠”,甚至频繁搬家。逢年过节,学生想去看望、拜见,总是找不到人。记得我在板桥工作期间跟老师聊过几次,他的几句话让我肃然起敬,“做老师的,师品最要坚守,这是职业底线,如果老想回报,这样的老师人品有问题,是自己作贱,不值得尊敬。”“做学生的,学到本领,报效国家,奉献社会,反哺大众,就是对老师最好的回报。”虽然话语平常,却让我终生受用。
我的老师志高。人如其名。自从他登上讲台的第一天起,就立志要做一番事业。他常说,不求轰轰烈烈,但求无怨无悔;不求功名显赫,但求默默无闻。他以自己的坚毅与执着、顽强与勤奋,在这三尺天地创造出看似平凡的伟业,敲奏出一个个优美动听的音符,践行了他要做就做最好的初心。他上世纪五十年代出任金乌井完小校长,学校工作风生水起,特色鲜明,受到区、县两级政府的大力推介和表彰。因此,他还作为教师代表出席了衡阳县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他不是科班生,没有系统学习政史专业,年近五十,改教初三政治。他苦学苦钻,加班加点,放弃寒暑假,牺牲星期天,硬是将板市中学初三政治学科从连年垫底,一跃成为全区老大,且保持到退休,写下了板市中学初三政治学科最绚烂的一页。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他的亲友劝他改行,他的学生拉他合伙经商,他断然拒绝:“我早年就立志在三尺讲台这片天地书写我的人生,用我微弱的光去照亮学生的成长道路,你们动摇不了我的初衷,我会一直走下去,直至丝尽成灰。”
一日为师,则终生为父,我们这些学子学孙真把老师当成父亲、爷爷。多年的风霜吹拍,老师已经风采不再,银丝稀疏,目光浊黄。然精神尚好,手腿灵便,令人欣慰。我们真诚说一声,“四高老师”是我们的福气,您一定要好好保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