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训方(1810—1876年),字义渠,湖南常宁人,清道光二十年(公元1840年)中举,同治年间曾任安徽巡抚、署理湖北巡抚,湘军重要将领。后因满汉政治博弈以直隶布政使降补,有《唐中丞遗集》存世。今读唐训方的诗文著述,会发现他有很强的名臣情结——他尤其敬佩范仲淹、史可法两位历史名臣,并曾专程拜谒过二位先贤的墓,且事后都赋诗以记之。
唐训方拜谒范仲淹墓,见其七绝《盛旭人同年邀陈隽丞与余游天平山谒范文正公墓》:
“山灵故意隐佳城,乱石嵯峨烈焰生。霹雳一声公厝后,陡然万笏朝天平。第一流人宋代推,两留宸翰峙豐碑。古来多少平章墓,芳草萋萋走兔狸。遗祠独未遭兵燹,万世千秋仰盛名。到底邪人终畏正,黄巾罗拜郑康成。为瞻遗像到山祠,曲曲林荫鸟窃窥。要识先生余荫远,万家忧乐布衣时。”
范仲俺为北宋名臣,是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其《岳阳楼记》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和节操,对后世影响尤其深远,唐训方敬佩范仲淹,自然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但范仲淹去世后葬在洛阳伊川县的万安山南侧,而唐训方诗中拜谒的范仲淹墓却在苏州天平山,何故?
原来,北宋灭亡后,洛阳的范仲俺墓、忠烈庙、纪念公祠都已沦陷于西夏之手,偏安一隅的南宋为了方便时人纪念这位千古名臣,遂于南宋绍兴年间在苏州天平山建起了祭祀范仲淹的衣冠冢、忠烈庙、纪念公祠(毕竟范仲淹祖籍苏州,祖坟都在苏州天平山)。太平天国时期,太平军占领苏州后,忠烈庙不幸毁于兵燹,唯独范仲淹的纪念公祠得以幸免。太平天国灭亡后,唐训方应盛康(号旭人,曾任湖北布政使)之邀,同好友陈士杰(清代湖南桂阳县人,曾任浙江巡抚、山东巡抚)一起游览天平山,专程拜谒了范文正公墓,并写下了这首诗。
邀请唐训方、陈士杰二人来苏州的盛旭人,与唐训方一同于道光二十年中举,二人遂称“同年”,他们都曾在湖北巡抚胡林翼麾下效力。这次的苏州之行,唐训方在盛旭人陪同下,游览了天平山、无隐寺、无锡惠泉山等地,不亦乐乎。盛旭人最大的名声,是成为了苏州四大名园之首“留园”的主人,而且还拥有一个好儿子——清末洋务派代表人物盛宣怀。据说中国第一个电报局、第一家银行、第一条铁路干线都是盛宣怀倡建的,甚至还包括创立中国红十字会……
唐训方拜谒位于扬州梅花岭的明末抗清名将史可法之墓,估计也在此次旅途之中。对于大明已亡仍苦苦“支撑残局、力矢孤忠,终蹈一死以殉”的史可法,唐训方给予了高度评价和赞扬,并专门写下了七律《谒史忠正公墓》。在诗中,他用高洁清香的梅花喻指史可法的爱国精神,不但气势慷慨,而且颇有文采:
“雄师席卷偪维扬,憟憟孤城孰主张。亦解兴亡关气数,忍教名节堕纲常。拼将一死终残局,剩有孤坟惨夕阳。精气化为梅万树,朝朝暮暮送清香。”
作为一名汉人士大夫,唐训方中年才投笔从戎,与其他湘军将领并肩苦战多年,足迹几乎踏遍了大半个中国。身处乱世的唐训方,对于国泰民安是何其渴望!对于历史上能文能武、安邦定国的范仲淹,以及支撑危局、杀身成仁的史可法又是何其仰慕!在拜谒了范仲淹和史可法二位先贤墓之后,唐训方已经明明白白地向世人展现了他的精神依托和内心追求,世人也清清楚楚地看到,谁才是唐训方心目中真正顶礼膜拜的大偶像和大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