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5:版面十五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18年04月25日 星期三 出版 返回首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上一期   下一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儿时捡柴火
  熊   燕

  周末看电视,看到一个六七十岁的老人背着一小捆柴火行走在乡间小路上的画面,三十年前捡柴火的记忆一下子涌上心头。

  捡柴火的情景现在很难看到了,可是,在三十年前,却是很普遍、很常见的事情。老百姓过日子,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柴放在第一位。三十年前,我们烧的一般是稻草、麻杆、棉花杆、黄花杆等。这些虽然易燃,却不如树枝、树杆、树蔸等耐烧。因此,放学后,我们做的第一件事便是约上三五个同村的同学,到山间捡枯树枝、枯竹枝等柴火。直到天黑才背着所捡的柴火回来。路上,我们总会遇到年老的奶奶或爷爷背着柴火蹒跚而行。我们争相抢着帮忙背,谁背了,第二天上学,老师便会奖给我们一朵小红花,年底还会被评为“学雷锋标兵”,奖给一支铅笔或者一本作业本。

  捡柴火虽然辛苦,手脚常常被树枝挂伤,鲜血直流。可是,我们却乐此不疲。因为,捡柴火无论跑多远,父母都不会管,只要天黑能背着一小捆柴回来,父母便会像接待“功臣”般喜笑颜开,夸我们能干懂事,知道贴补家里。其实,我们捡柴火根本费不了那么多时间,而且,我们也不是老老实实捡地上的枯树枝。乡间长大的孩子都会爬树,我们捡的柴火大多是爬到树上掰的枯树枝。我们爬树的本领个个高强,而且艺高胆大,即使是爬上树尖,树尖因承受不起重量往下弯,我们也面不改色。我们最喜欢做的游戏是从这棵树跳到那棵树,身手敏捷,一个个像只小猴子,在树上跳来晃去,不止一次将树下捡柴火的老人吓得直喊“小祖宗”。老人是博爱的,无论谁家孩子的安危都系在他们的心尖,提心吊胆,生怕我们谁有个闪失,掉下树来。我们不回家,他们便不敢回家。

  我们村的五保户是一对母子,母亲九十多岁,常年卧病在床。儿子七十多岁,背驼得很厉害。母子俩相依为命,日子过得艰难。不知从什么时候起,乡亲们无论手上有什么,经过他们家时都会给他们一些。有时是几个西红柿,有时是一条鱼,有时是一把青菜。我们捡柴火经过他们家门口时,也会主动停下脚步,解下背上的柴火,每人匀出一小把递给他们。每次都是驼背老人出来接我们手中的柴,每次都是一句“好孩子”。老人的脸上全是皱纹,手干枯得厉害,微微有些颤抖。平时很少说话,我们之间没有过多交流。我们只知道驼背儿子为了专心伺候瘫痪的老母亲,一辈子没有婚娶。

  小学毕业的时候,家乡开始兴起烧煤球,父母再不让我们捡柴火。再到后来,液化气走进千家万户,捡柴火的时代彻底告别。生活在日新月异地变化着,越变越好。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版面一
   第A02版:版面二
   第A03版:版面三
   第A04版:版面四
   第A05版:版面五
   第A06版:版面六
   第A07版:版面七
   第A08版:版面八
   第A09版:版面九
   第A10版:版面十
   第A11版:版面十一
   第A12版:版面十二
   第A13版:版面十三
   第A14版:版面十四
   第A15版:版面十五
   第A16版:版面十六
北方三题
儿时捡柴火
指尖的月光
衡阳晚报版面十五A15儿时捡柴火 2018-04-25 2 2018年04月25日 星期三